新浪财经

适度通胀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3:13 华夏时报

  适度的价格调控目标

  为改善市场环境留下了空间

  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目标中,CPI的涨幅要求控制在4.8%左右,和2007年CPI的实际涨幅相当。虽然这一调控目标和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年的CPI相比明显偏高,但应该看到,它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中,虽然我国获得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这一增长在前些年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程度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是不对应的。一般地说,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高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价格总水平的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是在转轨过程中实现的,而工业化进程快于市场化进程,国家对关键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但与此同时,也抑制了市场本身对经济发展自发的调节作用。例如,由于国家对能源价格的管制,我国的耗能产业生产成本较低,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性就相对较强。但这种发展是以放弃市场经济的原则换来的,到了一定阶段它就会难以延续。我国价格总水平上涨时的波动性,证明了我国还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理顺价格关系,在优化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看,控制价格总水平实际包含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要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度上涨,避免剧烈的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要在价格总水平适度变化的情况下,调整各种商品间的相互关系,使价格体系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较宽松的价格调控目标,为我们改善市场环境留下了空间。

  我国目前的价格总水平在短期内的较大提升,说明经济活动中的供需关系出现了非常规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带来了国家、企业和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扩大,以及社会上对未来预期的改善,都会增强货币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即期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局部的供需失调,尤其是经济增长中的商品和生产资料的供需失调所引起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会对相关产品价格产生滞后影响的,从而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是不同的,前者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需求管理,而后者更多地要依靠长期的供给管理。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这就为我们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难度。

  价格总水平的明显波动会影响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影响中低收入的居民家庭生活。如果要使低收入居民生活不受较大影响,首先应该是通过需求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抑制价格上涨,但在需求管理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要考虑通过适当增加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来抵消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的冲击。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可以通过再分配方式(如减税、加大对困难家庭的补助等),也可以通过初次收入分配方式(通过工作单位提高工资)。从目前情况看,如果要想使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不受明显影响,仅仅通过再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做出改善。一般地说,低收入居民家庭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改善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不但能够有效地扩大居民最终消费,同时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但是问题在于,初次分配领域的改善是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增加基层员工的工资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和竞争能力。而当这种初次分配结构的改变扩大到一定的规模,又可能抑制未来的经济增长。而如何处理好当前消费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又是一项相当复杂的长期任务。但在目前情况下,通过理顺价格、改善民生和扩大消费,改善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投资和出口之间的相互协调,无疑是我们应该首先解决的矛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