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音乐剧何时本土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7日 17:3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刘恒涛

  目前国内的原创音乐剧缺少一些理解音乐剧模式的人,真正懂音乐剧结构的人不多。国内的教育导致很多人很单一地去做这个事情。我们的很多人专业而不职业,综合人才培训太少

  号称全球最火的一部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即将在7月份登陆上海大剧院。随后,也将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引进北京,在保利剧院上演。与此同时,《卡门》、《第42街》、《蝶》等音乐剧也即将陆续登陆北京和上海,音乐剧似乎在2007年迎来了它的春天。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市场,却发现现实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音乐剧双城记上海和北京的差异

  “这部音乐剧是美国人在‘9·11’之后引进百老汇的,那时百老汇遭受重创,在剧场撑过一周的音乐剧屈指可数。美国刚刚经历”9·11“,需要有个轻松的音乐剧来振奋人心。 《妈妈咪呀!》上演一周后即以怀旧上口的歌曲、轻松幽默的格调征服了百老汇,从此长演不衰,在极大程度上鼓舞了美国人民的精神。” 原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日本四季剧团演员焦刚,现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他曾经在日本四季剧团演出的《妈妈咪呀!》中扮演第二个爸爸哈里,他告诉记者,这部音乐剧现在已经在日本演出了1500场,观众累计多达几十万。

  “这部音乐剧用的是瑞典ABBA乐队的流行音乐,费翔翻唱的《恼人的秋风》,就是根据剧中妈妈唱的那首《给我、给我、给我》改编的。”焦刚觉得,这部音乐剧在中国也应该有很好的观众基础。

  中演世纪公司副总王琛告诉记者,这部音乐剧是他们去年和卡梅隆·麦肯托什(Cameron Mackintosh)谈合作的时候敲定的,在正式签署合约的时候,双方想先在中国做一部音乐剧,考虑到《西区故事》等音乐剧在中国已经被多次引进,他们于是就选择了《妈妈咪呀!》。王琛对这部音乐剧的票房充满了期待:“既然《悲惨世界》能在上海演21场,《狮子王》能演出101场,有这样的观众基础,《妈妈咪呀!》一定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

  但焦刚对北京市场却并不乐观,“上海人已经形成了去剧院看音乐剧的习惯,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但是北京却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北京还没有买票进剧院的习惯。”他认为,上海的商业运作模式比北京要成熟得多。

  国内音乐剧掣肘人才的问题

  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开设了第一个音乐剧班,焦刚成为第一批学生,孙红雷当时也在那个班,是他的同班同学。“当时学校邀请了很多国外的老师带这个班。”焦刚说,他们的毕业剧目是《西区故事》,美国人观看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后来他们排演的《美女与野兽》,迪斯尼老总观看之后说他们的水平已经超过日本。但焦刚认为,现在中国音乐剧在创作、市场运作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音乐剧是个舶来品,在美国百老汇,它是完全的经济产物,它就是冲着市场来的。而在中国,一开始是计划经济,北京人艺最早引进了音乐剧,受到了一致好评,但是票卖不动,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运作。”焦刚说。

  焦刚说,目前,日本和韩国的音乐剧比中国发展得好,“他们的体制完全与世界接轨,乐团都是私人乐团。而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人进驻日本,把音乐剧也带了进来,为日本打下了音乐剧的观众基础。”

  除了体制之外,焦刚觉得音乐剧的人才也是个问题:“目前国内的原创音乐剧缺少一些理解音乐剧模式的人,真正懂音乐剧结构的人不多。国内的教育导致很多人很单一地去做这个事情。我们的很多人专业而不职业,综合人才培训太少。像我们的演员,都是在剧院拿工资的,演出品种相对单一;国外的演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竞争大,今天需要你演这个,明天需要你演那个,慢慢的,他的综合能力就得到了全面锻炼。”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剧研究中心的专家文硕说,国内音乐剧的运作模式还远远跟不上,“比如《猫》,我觉得它的成功与其说是在艺术创造上,不如说是在市场营销推广上。《猫》成功的运作模式超过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音乐剧本土化不能操之过急

  国家大剧院演出经营部主任周志强认为:“国内音乐剧市场面临难题,一是融资,因为音乐剧的制作成本很高,而中国市场还没有确立商业戏剧的概念;二是观众以集团消费为主;三是市场缺少文化经理人阶层。”

  “在美国百老汇,一部音乐剧可以长盛不衰,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我们在国外考察了各种艺术形式,已经证明音乐剧的确可以成为一种产业。”王琛告诉记者,他们和卡梅隆·麦肯托什的公司已经签署了一项为期15年的音乐剧引进计划,在未来将会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十几部音乐剧。他苦恼的是现在北京没有好的音乐剧剧场。

  “像我们在2001年引进的《猫》,非常叫座,反响也不错。那是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后来我们准备引进《歌剧魅影》,找遍了北京的剧院,对方(制作方)都不满意。”

  “我们现在和卡梅隆·麦肯托什的公司合作,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他们引进资金的模式合作形式等等。他们在做音乐剧《猫》的时候,有125个投资集团要给他们投资,现在,他们一直在给这些集团回报资金。”王琛说,现在很多国外的基金都看中了中国音乐剧这块大市场,他们也在考虑融资的问题,目前他们已经引进韩国希杰公司(CJ娱乐株式会社)的投资,准备在以后进行长期合作。

  “我们将会把这些西方经典音乐剧做出中文版来,逐渐培养国内观众观看音乐剧的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 王琛说,目前对于音乐剧,很多国内的公司只是当作一个艺术品种来做,并没有长线规划。

  “目前,国内专门做音乐剧的艺术剧团几乎没有,我也看到一些小工作室在打着小众的旗号来做一些小音乐剧,但是效果都不怎么理想。”王琛说,这个事情不能操之过急。“音乐剧需要好的编剧、好的音乐制作人、好的演员,还需要好的运作,这些都综合在一起才能出一部好的音乐剧,这是一个很综合很基本的要求。”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