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经济主体对汇制改革的适应性分析 (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8:34 金时网·金融时报

  (二)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第一,多数企业已习惯盯住美元汇率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模式,规避汇率风险意识较为淡薄,表现出对汇率风险反应的滞后性。汇改后,虽然大部分企业开始认识并关注汇率风险,但认识的广泛性、深入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转变经营理念,对汇率风险的敏感性较低,将汇率风险归于政策性因素,缺乏主动避险意识。

  第二,现有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品种较少。远期结售汇是目前唯一被普遍运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但远期结售汇报价偏低,部分用汇规模小或用汇分散的企业积极性不高;而且一些企业缺乏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对汇率避险工具了解不够,直接影响了对避险产品的运用。

  第三,企业目前的整体谈判定价能力较弱。以江苏的加工制造业为例,多凭借低成本取得国际竞争优势,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足,企业缺乏议价能力,无法通过提价有效规避和消化汇率风险,特别是纺织服装等敏感行业在汇改后承受了汇率风险和贸易摩擦的双重影响,冲击较大,面临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

  商业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变化的适应性分析

  各商业银行加强了对汇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从业务运营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再造和完善,制定了汇率风险的应急预案,密切监控客户的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变动情况,有效管理和防范汇率变动造成的潜在风险。

  但是,总体看,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单一,定价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不同客户不同的风险管理需求暴露了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单一的缺陷。目前,银行可提供的金融衍生工具仅有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等,而且远期结售汇的期限限定在1年期以下,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如船舶制造业由于收汇期限长,汇率风险无法利用现有工具规避。另一方面,银行定价能力有待提高。目前不同银行远期结售汇报价不一(一年期差异多达200个基点),表明不同银行的定价机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银行主要依据利率平价理论测算远期汇率,涉及到远期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利率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较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以及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严格管制,使银行缺乏自主定价的技能、系统和人才,定价能力不强。

  从目前看,汇率变动对银行自身经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外汇资本金(营运资金)保值手段缺乏。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导致银行外汇资本金折算后的总资本数额会发生较大缩水,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经营绩效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银行的外汇资本金由于在汇兑环节受到严格限制,基本上都是存放境内外同业,缺乏风险对冲工具。其中,中小金融机构因外汇资本金占比较高且手段有限所受影响较为明显。

  二是外汇资产与负债风险敞口暴露。主要是因银行的各种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在币种结构上不匹配所需承担的头寸风险。

  三是外汇资金出现供求失衡。在预期

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结汇的大量增加造成银行外汇资金来源的减少,而本外币的利差又造成外汇贷款需求大量增长,此消彼长的结果使银行的外汇资金供求出现失衡,虽然因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稳定乃至减弱以及利率因素的作用,使供求失衡情况有所缓解。但从全省情况看,4月末金融机构的外汇资产负债率仍高达107.22%。

  四是结售汇等中间业务的汇率风险加大。包括银行平盘交易与客户交易的时间差可能造成的汇率风险,以及银行结售汇头寸在流动性与安全性间的平衡选择风险。

  五是商业银行的年度利润不能及时结汇产生一定的敞口风险。由于金融机构申请外汇利润结汇需提供获利年度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相关财务报表,对已经产生的利润,金融机构不能利用远期结汇等避险工具来规避风险。因此,人民币的渐进升值将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外汇利润的缩水。如按照今年3月末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全省各金融机构2005年的外汇利润直接缩水1607万元。

  六是信用风险有所增加。主要涉及受汇率影响较为显著的行业或部门因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经营状况恶化,无法及时归还银行贷款,从而造成银行的信用风险损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