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经济主体对汇制改革的适应性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8:34 金时网·金融时报

  孙工声

  编者按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度。近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有所增强;各商业银行加强了对汇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有效管理和防范汇率变动造成的潜在风险;个人对汇率变化和预期更为敏感。随着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推进,各类经济主体将面对愈来愈大的机遇和汇率风险。在此
情况下,各类经济主体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提高风险意识,学会运用各种避险方式,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汇率避险能力,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为实体经济营造有利的环境。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

汇率制度,并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2%。近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基本体现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规律;外汇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宏观调控的自主性、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平稳释放,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变化的适应性分析

  (一)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有所增强

  出口换汇成本逐季下降,显示出企业应对汇率波动有一定潜力。据南京分行出口换汇成本监测数据显示,从汇改后的2005年三季度起至2006年一季度,江苏省样本企业季度出口换汇成本分别为8.0123元/美元、7.8653元/美元和7.8386元/美元,呈下降态势,且各季换汇成本低于同期季末人民币基准汇价0.0807元/美元、0.2049元/美元和0.1784元/美元,显示出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潜力。

  外资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准备较为充分。对比中资企业,外资企业避险意识相对较强,在汇率初始调整前基本已进行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并采取了减少外汇债权、增加外汇债务等避险措施。汇率调整后,则及时安排全年财务预算损失,并适当运用避险工具来分解、消化汇兑损失。

  贸易融资成为企业使用最多的避险方式。在汇率波动逐渐加大的过程中,多数企业主动通过贸易融资、提高出口价格或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等各种途径规避汇率风险。其中,贸易融资由于具备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收汇提前锁定以及有效解决资金周转等优势,成为企业使用最多的避险方式。

  远期结售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金融衍生工具。从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来看,以远期结售汇工具为主,其运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占比超过90%。同时,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外汇掉期和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工具,进行汇率避险。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在普遍使用贸易融资和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汇率避险的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应对汇率波动,如改变贸易结算方式,增加预收货款和非美元货币结算比重、适当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

理财产品、挖掘内部潜力和降低产品成本等,汇率避险方法更加多样化,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也逐渐增强。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