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风暴扫不尽银行内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9:14 财富时报 | |||||||||
张兆伦 894件案件,共处理涉案人员892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2710人,百万元以上的大案共挽回损失10.19亿元。 一周前,中国银监会透露了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专项治理的成果。
在有关会议上,这些数字成了年度专项治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标志。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呈现“双降局面”,也被看作银行业“监管风暴”初见成效的显著体现。 在一片指责声中,这个被银行业放飞的“利好”气球,似乎并不能掩盖银行业“内鬼”猖獗的真相。仅第三季度就追究领导责任404人,几近上半年的总和。这是说明该季度银行业的“打鬼”水平提高了呢,还是揭开了银行业“内鬼”盛行的冰山一角? 动辄上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内部发案,却仅有26.92%的案件损失挽回率,银行业表示乐观的理由在哪里? 关注银行业内部管理失控风险,已是刻不容缓。 惊:“内鬼”作案 触目惊心 作为国家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持银行业“内脏”的健康,对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国内银行业近年来却呈现出了“内鬼”横行的局面,上到总行行长,下到普通职员,银行业内部人员不仅发案频仍,平均涉案金额也在所有行业“内鬼”作案榜上稳踞榜首。 从明星到“大鬼”的“优雅陨落” 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浪潮中,曾有一些人凭超人的魄力和智慧,取得过骄人的成绩,跃升为耀眼的明星。但是,这些明星在职位上攀升得越高,当他们陨落时,摔得也就越重,对银行业造成的震荡也就越大。 42岁就当上中国银行行长的王雪冰,曾被誉为中国金融界一颗硕亮的新星。他的技术能力曾被数倍地夸大和复制。比如至今坊间还流传,北京阜成门的中国银行大楼能够盖起来,全靠王雪冰成功地做了一笔黄金交易;比如许多人津津乐道“他炒澳元,能在货币市场上把澳元砸了下去,从而在出口大宗货物方面赚很多钱。”他曾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长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但在以盈利论英雄的潮流中,王雪冰因任中国银行7年行长期间,把中国银行变成最赚钱的国有银行而饱受追捧。 他在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任上东窗事发,因贪污、受贿、失职而获判12年徒刑后,由于身上还披着金融英雄的光环,西方报刊还以“优雅的沦落”这样的字眼做评论。 而王雪冰的“接棒人”、原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恩照,则是另一类英雄。 他在银行业的发迹,曾被传为“张恩照的上海故事”,其本人也被视为“城市贫民拔地而起的典型”。由“城市贫民”“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登上建行头把交椅,靠的显然不仅仅是运气。他曾在上海金融界的深刻变革中,凭借个人能力造就了诸多属于自己的神话。但是,当由“城市贫民”摇身变为受人瞩目的金融明星后,他也像前任一样,来了个“优雅的沦落”。 从金融明星沦为银行业的最大“内鬼”这个不光彩的名单上,还有原华夏银行行长段晓兴、同样是平民家庭出身的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 “小鬼大案”与窝案盛行 银行业内部人员犯案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职务并不高的“小鬼”,往往也能酿出惊天大案。最为典型的是余振东一案。余案发前是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开平市支行前行长,职务并不算高,但其涉案金额竟高达4.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亿巨款,为中国银行业“前无古人”的超级巨贪。 “重庆第一贪”的主人公也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重庆市工商银行九龙坡支行的原会计陈新。陈新是个股迷,在4年多时间里,利用职务之便大量挪用公款投入股市,因亏损巨大,捅出了一个4000万元人民币的“黑洞”。陈新自知无法弥补,便匆匆办理了离婚手续,还潇洒地付给其妻50万元补偿费,然后携300万元现金出逃越南、缅甸等地。 另一个闹出了大动静的小角色,是原中国银行南海支行丹灶办事处信贷员谢炳峰。他与储蓄员麦容辉通过伪造账号、虚存实取的方法,窃取了办事处5025万巨额资金后潜逃。 银行业内部人员作案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支行、分行行长作为“中梁”大面积沦陷,以及窝案盛行。在福克思发布的“2004中国银行业巨贪100强”黑名单中,省市支、分行行长级人物占据了“半壁江山”。而相当多倒下的“中梁”下面,往往能扯出一个涉案人员和金额众多的窝案。 “一万两万不算数,弄到十万刚起步,百万千万真正富……”,这是“银行业巨贪100强”排行榜出台后,有人改的一句顺口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内鬼”们的惊人能量和胃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