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通胀隐忧正在经济学家的通缩口水战中酝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02:42 每日经济新闻

  一轮新的“通胀”隐忧或许正在经济学家的“通缩”口水战中酝酿。

  1.8%1.3%、0.9%,近几个月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已经持续几月走低,使此前的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士的通缩预期似乎得到印证。不过,根据CPI近几个月的八个子项进行结构解析,一轮新的价格上涨或许正在酝酿。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虽然目前CPI增幅持续走低,但与今年上半年相比,CPI目前增幅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即使是CPI上涨时期仍在回落的一些子项,现在趁CPI回落时却在增长,这在2003年以来前所未有。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子项却是构成核心CPI的重要权重。这些子项的回暖或走升,可能成为CPI新的走升因素,或会慢慢地主导CPI后期走势,尤其是核心CPI。基本可以肯定,目前CPI增幅可能和核心CPI发生了背离,当然目前无论是通缩还是通胀,都无法也不敢轻言,但是对这些数据尤其要警惕。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耐用消费品价格,这个子项属于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CPI子项,以前在CPI上涨时,这个子项的价格一直在下跌,并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时跌幅一直保持在2.5%左右。但是从今年3月份以来,其跌幅一直在回稳,从今年5月份以来的-1.4%、-1.1%、-0.9%、-0.7%,到9月份已升至-0.6%,其跌幅已经大幅收窄,一旦哪天其转负为正并持续走升,对中国的相关产业来说,这是个喜讯,但对于居民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来说,或许是个噩耗。

  更为重要的是,和耐用消费品一样,CPI的其他子项除食品和居住外,其他六项如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民衣着消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等都呈相同走势,虽然这些子项在CPI的权重没有食品那么大,但是,其在剔除粮食和石油的核心CPI中,权重不可小看。

  没有数据,也没有其他任何证据说明中国的价格传导机制正在进行,前期上涨的上游产品价格正在下游行业消化。当然CPI这些子项的上涨也不能说明通胀会接踵而至,但是这些数据的下一步走势要进一步观察和警惕。当然这些变化什么时候发生,明年中或明年底,或更长的时间,或在国家的

宏观调控政策中消失殆尽,目前都无法得知。

  但是,如果这些子项推动CPI上涨或核心CPI上涨,那么接下来的物价走升将与去年以来的通胀担忧截然不同。一旦这种通胀发作,物价上涨将是全面走升,至少核心CPI将是如此。去年以来的情况是,唯有粮价一种因素在推动物价走升,而其他多数消费品物价在回落。

  当然,CPI子项的走势仅是个苗头,而这种苗头又发生在中国投资回落、消费缓慢的情况下。所以能解释CPI部分子项跌幅回稳或小幅走升的因素,可能是由于出口旺盛、服务类价格上涨管制变松引起的。

  与CPI的同比连续走续不同,从8月份开始,CPI的环比已经连续走高。而根据历史经验,第四季度,CPI环比会继续走升。

  CPI的同比会不会在第四季度和明年继续回落,中国会不会陷入通缩,目前已经成为关心中国宏观经济的焦点。不过从目前看,至少从CPI指数看,中国短期内没有“通缩”隐忧,除非这些价格指数在后期继续上半年以来的走势。

  从各项经济数据看,目前企业利润已经稳定,信贷速度和企业各种融资工具正在迅速发展,企业利润基本企稳,工业生产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一路走升,出口规模短期内仍居高不下,这一切都决定了

中国经济短期内仍然向好。

  当然,目前通缩的阴影仍然存在。如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的生活资料价格仍然没有企稳,而更奇怪的现象是,虽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反弹,但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仍在回落,而企业的利润虽然已经企稳,但随着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波动,是否继续回落仍需观察。

  目前中国消费品的终端产能依然庞大,而且相关产业没有壁垒,进入门槛很低,即使是部分价格上涨也将引来各路资本纷至沓来。另外,服务类价格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控制基本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这种价格上涨很难形成气候,但仍然必须加以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宏观经济处于非常敏感和微妙的时候,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通缩上,就像去年所有的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都把注意力放在通胀上。这种一边倒的思维局面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无论是经济CPI增长总量和结构的背离,或与核心CPI增长的背离,决策者要在政策上予以慎重把握,而不要轻信一些经济学家捶胸顿足的“通缩论”。如果宏观调控政策仅放在CPI增长的总量上,而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的结果对中国的经济肯定是火上浇油。

  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上月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此前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官方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仍是如履薄冰,对宏观调控丝毫没有懈怠,而且从政府的智囊机构来看,他们的论点对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保持乐观。

  至少从各种经济数据看,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各种指标都已经渐渐回落至政府调控范围内、物价也节节回落,GDP高速增长,中国基本已经步入“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通道,短期内看不出有变局的因素。因此,对于政府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说,注意力应该是防止导致通缩因素的抬头,同时又要防止通胀死灰复燃。

  作者:陈旭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3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