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 > 正文
 

陆建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积极探索亚洲新角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 18:20 中国网

  亚洲寻求共赢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积极探索亚洲的新角色

  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及近千名各国政界、企业界人士和学界名人云集“2005年度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共同探索亚洲在世界的新角色。

  这次盛会于4月22-24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年会的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角色”,海啸后的亚洲经济形势也是会议关注的问题。

  海啸没有击垮亚洲经济

  2004年12月26日,亚洲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印度洋大海啸使沿岸的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11个国家约30万人丧生或失踪,150万人流离失所。如此大规模的天灾虽然给众多受灾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但却没有对亚洲经济产生大的损害。

  在国际社会慷慨及时的救援和受灾国的努力下,大海啸对这些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渐消失。仅仅过去了三个多月,东南亚与南亚的旅游业又恢复了生机。重灾区之一的泰国普吉岛已重现昔日的热闹景象,外国游客人数迅速回升。

  印度洋大海啸虽然造成了沿岸国家居民的重大伤亡,但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并不严重。因此,除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这两个需依赖旅游业和渔业的国家外,其它受灾国家的经济所受影响有限。灾情最重的印度尼西亚亚齐省,当地的油气开采和矿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好;印度南部工业区港口虽遭受海啸侵害,但很快便被恢复。这些国家的生产和国际贸易也在正常进行。亚洲开发银行预测,海啸对印度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几乎不产生影响。而泰国政府对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为5.7%,仅比海啸前的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

  国际社会对受灾国家的捐助已超过30亿美元,此外受灾国政府也纷纷拨款重建当地经济,这些投资对受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此外,全球主要债权国家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冻结了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的数十亿美元到期债务,甚至还减免了部分债务,此举对这些受灾国家的经济恢复也起了推动作用。

  大海啸、强地震都没能击垮亚洲经济,亚洲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别是2004年,在世界经济强劲扩长的带动下,亚洲实现了过去20年来最高的经济增长率:除日本之外的42个亚洲开发银行成员的平均经济实际增长率达到7.2%。

  2005年,由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亚洲经济也将放慢步伐。但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由于亚洲区域内贸易继续扩大,出口持续旺盛,个人消费增长,企业设备投资恢复等因素,亚洲整体经济形势依然看好,全年经济实现增长率有望达到6%以上。

  “龙、象”改变亚洲角色

  亚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东亚的黄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16世纪前,亚洲的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世界前列。亚洲国家的农业、手工业、水利工程、医学、数学、天文学及文学艺术在世界史上有过辉煌的地位。

  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亚洲,欧洲列强开始掠夺亚洲的财富。18世纪后半期,亚洲被纳入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成为其边缘,充当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的角色。至20世纪40年代,除日本外,亚洲极大部分国家都已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其中被直接占领为殖民地的面积竟占全亚洲的2/3。将近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亚洲处于严重的贫穷与落后状态。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才获得独立。

  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上首先崛起,揭开了亚洲经济腾飞的序幕。70年代,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抓住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机遇,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被誉为亚洲“四小龙”。80年代,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接过东亚产业传递的接力棒推进本国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东亚在亚洲率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繁荣,创造了“东亚奇迹”。

  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中国后来居上,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新的亚洲奇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日本、四小龙和东南亚。目前,中国的经济仍在持续高速增长,这将进一步巩固东亚的地位并提高整个亚洲的地位。美国新任国务卿赖斯不久前访问亚洲时曾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如果说亚洲有什么新变化,那么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了”。她在前往印度的飞机上还说过类似的话:“毫无疑问,在日新月异的亚洲,中国是一个主要因素,可能还是最主要的因素”。可见,在赖斯的眼中,中国的发展便是亚洲“日新月异”的象征。

  进入21世纪,亚洲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中国龙的舞动而提升,它还因为印度象的登台而备受世界注目。

  印度,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如今却成了亚洲经济版图上除中国以外的另一个亮点。自从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的国力显著增强,其软件业名列世界前茅,制药业发达,并拥有了核武器、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及航空母舰。印度具备做一个大国的天生条件:人口近11亿,世界第二;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七;其所在的印度洋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印度的抱负决不在于做一个南亚的地区大国,它一直在梦想成为世界强国。在当前的国际战略格局中,印度更处于美、欧、俄、日、亚争相与之发展关系的有利地位。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印度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地位更加突出。它是扼守西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防止其蔓延的重要前哨。不久前赖斯上任后的首次亚洲之行,第一站便是印度,足见美国对印度的重视。对美国而言,印度不但是其重要的军火和商品倾销市场,也是牵制俄罗斯和中国的重要筹码。赖斯访问印度后,美国政府马上推出了旨在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世界主要强国”的一系列计划。而印度也善于借助美国之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不管怎么看,印度在世界舞台上影响的增强,提高了南亚的国际地位,也提高了亚洲的地位。

  先是中国龙,接着是印度象,亚洲两个大国的快速成长,正在改变亚洲的角色,改变亚洲在世界的地位。

  首先,没有中国、印度两个大国的发展,亚洲现代化便会成为一句空话,亚洲的落后地位也就难以改变。

  迄今为止,亚洲只有一个发达国家-日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也只有东亚的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亚洲的两大巨人中国和印度,人口之和占亚洲的2/3,这两个大国不实现经济现代化,怎么谈得上亚洲现代化呢?相反,中国和印度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将极大地促进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有着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完全有能力引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国的进口额目前已居世界第三,中国的强劲需求,促进了东亚和亚洲的经济增长,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同样,印度需求的增长也将带动南亚和其它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没有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现代化,就不会有真正的亚洲现代化。

  其次,没有中国、印度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后者,前者便无法进行下去。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两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占全球的4%和2%,但两国人口之和却占世界近40%。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两个大国中任何一个若不能实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链条便会断裂,这一进程也就会随之中止。相反,中、印提前实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全球经济将迎来真正的持久繁荣。

  第三,中国、印度的发展,将增强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提升亚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去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把中、印两国在21世纪初的崛起比作德国在19世纪的崛起以及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称中、印崛起“有可能带来同样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印发展的影响将超过德、美的崛起。这是因为,德国、美国分别在两个世纪(19世纪与20世纪)和两个地区(欧洲与美洲)崛起,而中国、印度却在同一时间(21世纪)和同一地区(亚洲)崛起,将近24亿人口在相连接的125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崛起,这是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现象,两个大国的“合力”对亚洲和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必将更为集中和强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

  目前,亚洲除日本外在世界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亚洲依然是一个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加工地,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成为世界的工厂。亚洲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上处处受制于人,在制订世界经济规则上基本没有发言权。但是,随着中国、印度的发展,这种现象迟早会改变。中、印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勤劳聪明,富有智慧。两国的科技人员在数量上也居世界之最,创新潜力大。中、印不会永远扮演“世界工厂”的简单角色,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两国的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发展起来,并同西方发达国家展开竞争。中国、印度和亚洲将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主的研究开发体系和生产基地。届时,在世界经济规则的制订上,如果中、印两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那就是世界最强音。亚洲将后来居上,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崭新的、不容忽视的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 陆建人)

  (北京周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