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时机选择 央行加息非经济因素猜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11:13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2004年的第一次加息,来得比大家预料的更晚一些,更出其不意,当然也就更加令人迷茫。 中国人民银行的上一次利率调整是在2002年2月21日,当时央行把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
在不少人认为最佳的加息时机不再的时候,为什么又突然宣布加息?这是宏观调控的进一步吗?加息之后,宏观经济、产业布局和证券市场将因之发生什么变化? 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本已在低位徘徊和震荡的股市,前行的路愈发迷茫。研判加息的含义,揣摩加息通道的走向,分析加息涟漪效应的传播途径,在当下既是不得不认真对待的课题,也是对未来做出选择和决策的关键所在 本刊记者 耿馨雅/文 “你知道加息的消息了吗?提前听说了吗?”10月28日下午6点,一位基金经理致电记者,语气相当急促。在当天晚间,加息的各种信息、猜测和分析充斥着经济学者、财经人士和媒体的电话线路。对于这不期而至的变化,货币政策当局的决定又一次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我们这些大机构事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连一向对货币政策非常敏感的债券市场今天一点反应也没有,看来这次加息的消息的确是封锁的很严。”一向消息敏感的基金经理的这次被“蒙在鼓里”,而第二天,他管理的数十亿元资产还要面临更大的考验。 出人意料的时机 尽管一直以来,市场对加息早有预期,而且超过半数公开发表过言论的经济学家也认为应该加息,但来自官方的消息却一次次证明了央行短期内不会采取加息举动。一个月前,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道,中国经济依然以“稳健而快速的”步伐增长,中国通过控制一些领域的投资来降温经济的努力尚在进行,但是,类似加息这样的措施或许没有必要。 与其相对应,10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接受小范围专访时称,中国利率水准与美联储调整利率关系不是特别密切。 作为验证国内形势目前并无加息的迫切需要,物价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10月9 日答记者问中表示,今年以来,市场物价上涨是一种恢复性回升,是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也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随着粮价等价格回落,四季度物价有可能稳中回落。 正当一切的分析和舆论都对加息预期有所放松、准备明年再考虑加息时,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公布了一年期存贷款增加0.27点。 非经济因素猜想 “最需要加的时候没有加,却选择了可加可不加的时候加,这也许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因素了。”有分析政策的专家这样认为。 10月28日的加息不仅仅搞得机构措手不及,连商业银行也为此手忙脚乱了一番。10月29日周五上午,当《证券市场周刊》致电各家机构的宏观政策分析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忙得连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了。“我们的客户都等着看我们对加息的看法呢,可是事先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真有点手足无措了。”有的更是从前晚消息宣布时就开始加班了。商业银行有关部门为了第二天电子公告牌上的利息能够完全变过来,可以说是彻夜未眠。 这次加息宣布的这么突然,而且又并没有选在加息需要最为迫切的时机,有市场人士猜测,如果说从经济状况看目前加息是可加可不加的时机,那么这次的加息可能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后续政策会不会重演? 采用了如此与市场博弈的方法宣布加息后,很多人不禁联想到,汇率政策会不会也会以如此的方式出台。也就是当市场强烈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政府并不采纳,而当市场对汇率升值的预测偃旗息鼓之时,相关的政策就会出台。 当记者就此问题向央行有关人士求证时,该人士笑言,“这不是完全不可能。”“其实在央行内部知道此次加息的人为数也极为有限。央行只能建议是不是应该采取加息或者变动汇率这样的政策,但最终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国务院说了算。因此,即使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或者是行长,也不能准确预测。” 对这种决策方式,很多市场人士颇有不解。“在美国,通常格林斯潘开会大家就知道要讨论调整利率,尽管不能完全判断准确是向哪个方向调整,但市场可以明确预期开会的目的,由此也就可以明确知道在什么时间预测要考虑到利率的因素。而中国关于这方面往往毫无征兆,或者像以前,只有少数先知先觉者提前获得消息。总之,整个过程非常不透明,让市场不能通过经济数据而合理预测货币政策。” “利率、汇率等本身就是调整宏观经济的市场化手段,虽然目前还无法实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但是否使用这些手段进行调控的决策过程应该首先变得更加透明。”有经济学家说。 【版权声明】本文为《证券市场周刊》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授权许可。 《证券市场周刊》封面系列文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