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该给公众怎样的行业信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1:25 中国经济时报 | ||||||||||||
朱述古 《新京报》10月27日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批驳了日前流行的教育乱收费2000亿元人民币的说法,他认为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推断,建议不要把个别学校的问题通过乘法变成整个教育界的问题。同时,周济部长对媒体批评和揭露虚假就业率等问题表示了感谢,但他同时表示不能因一所或几所学校作假就说整个高校都出了问题,顶
学校乱收费和虚假就业率是公众对教育行业最关心的两个数据。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对教育收费和毕业生就业率的看法,应该是相当郑重的。但我以为,周部长的“批驳”态度并不能满足公众对教育行业信息的需求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以正视听的动机也可能大打折扣。 教育乱收费和毕业生虚假就业率等教育腐败现象之严重,绝非空穴来风。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上半年价格举报6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高居价格投诉榜首。此间就有媒体披露中国十年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而且是“据‘官方统计’或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但事隔两月有余,未见教育部相关人员“辟谣”或“批驳”,以致关于教育腐败黑洞的说法不胫而走,公众对教育领域的不满情绪不断滋长蔓延。教育部既有不同意见又不及时出面“澄清”,到这种说法广泛传播之后才出面“批驳”。教育部在批驳媒体的时候,自己是否应该为自身信息纠错不及时反省反省呢? 周部长提醒媒体和公众不要把个别学校乱收费和一所或几所高校在就业率上作假的现象扩大化,确实有助于媒体和公众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但应该明确的是,媒体在报道学校乱收费和高校虚假就业率方面从来都没有全盘否定,公众对教育行业腐败的印象,源于个案的不断积累。这种印象非一日形成,也非一件事情形成,否则,教育乱收费就不会在全国范围内高居价格投诉的榜首。一种现象已经位列投诉之首,教育行政部门面对本行业的问题,反而拿媒体和公众进行“批驳”,是不是打错了屁股? 拿学校乱收费和虚假就业率而言,公众和行业主管部门在信息上是严重不对称的。公众不可能对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包括好的形势和不好的形势)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门在“批驳”对个别学校乱收费做乘法、把虚假就业率扩大化的同时,是否能告诉公众,全国到底有多少学校乱收了多少钱、有多少学校在虚冒就业率、虚冒就业率的比例有多高?如果教育部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又凭什么消除公众的怀疑心理,遏止不确切数据四处传播? 教育行业的发展形势究竟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这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出发点密切相关。或许,正如周部长所言,学校乱收费和虚假就业率并不如报道的那样严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流应该是好的,但我以为,在“科教兴国”战略越来越深入人心、公众对自身及子女受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我们需要办出管理严格规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出于这种目的,把教育方面的问题看得严重一点,并不妨碍我们取得的成绩,但有助于革除业已存在的弊端。既如此,我以为教育行政部门抓紧制定遏止腐败的措施远比“批驳”媒体和公众更有意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