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锋/文
即使成为中国第一只首日破百元大关的股票,用友软件在北京上地开发区的总部也仍然静悄悄的,只有三五辆出租车停在大门外,楼上挂着一条横幅:祝贺用友软件A股上市。
就在这看似另类的平静中,用友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中关村故事:13年前,两个下海的年轻国家机关干部,5万元起家,13年后上市成为“股市神话”,10年内要进入全球软件50强。董事长王文京更是一夜之间成了新财富的象征:他间接持有的用友股票占整个用友的一半以上,有人甚至计算着,他的股票值50多个亿。
一个人,一个企业,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在某些人看来,王文京就是用友,用友也就是王文京。
用友:三次选择一个百年老店
“当年的设想是,一年有一千万的营业额”,王文京回忆说,这已经是很大胆的想法了。而今天,用友已经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了。
“也有头脑发热的时候”,尽管用友一直稳稳当当地做着财务软件,但王文京也产生过“杂念”。1992年,整个中关村都在大喊多元化发展,用友也不例外,“那时房地产很热,我也看了不少项目”,今天,王文京庆幸地说,幸好1993年及时发现多元化是个陷阱,迅速调整回到了软件老本行上来。
在王文京看来,用友的故事源于三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是最重要的”。1988年创业时,王文京和苏启强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选择财务软件做企业方向,因为两人都是搞会计电算化的,看到了需求,也看到没有公司来做商品化;二是企业形式,“当时我们可以像别的公司那样选集体所有制,但最后我们选了纯粹的民营形式,因为我们都是学财经的,知道一个企业架构的核心是产权明晰”。
直到今天,用友仍然坚持这两条,上市融资8个亿,王文京选的29个投资项目都和企业管理软件密切相关,“用友要做一家主业突出的上市公司”。
经历了1992和1993年的热潮后,用友面对着第三次选择。“1997年用友决定上市,当时选择很多,可以上国内、国外、主板、创业板”,王文京最后拍板,我们是一家本土公司,在本土市场上市有利,“10年后这个问题会更明朗”,面对新经济公司纷纷到海外淘金的浪潮,王文京想得很清楚,用友要做大,只有面对中国市场。为了这个决定,用友一等再等,终于成就正果。
“有人喜欢做企业到一定阶段就出手,我希望把一个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王文京说,用友要在2010年前进入全球软件50强,“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大软件公司的时代,中国一定能出世界级的软件企业”,他希望——是用友。
王文京瞄上全球软件50强
中关村的风云人物,大多各领几年风骚,只有柳传志、王选、段永基他们始终站在潮头,年轻的王文京也经常被划在这个行列里。
15岁上大学、毕业进京坐机关、创业后一帆风顺,王文京却被人称为“少年老成”,因为在用友历史上几次大的波动中,正是他以大股东的身份把握了方向。“像盖茨在微软[微博]中一样,大股东使公司更容易作出战略性决策”,王文京见过许多前车之鉴,创业时一大堆股东,股份差不多,前两年还好,时间长了意见不统一,最后什么事也决定不了。
今天的王文京更要面对大股东身份的压力:上市公司里一个人拿了一半的股份,会不会影响公司的科学决策?尽管王文京反复说自己只是间接持股,但他仍然在上市前就留了一手,请来当年的创业伙伴苏启强、联想集团[微博]总裁杨元庆、著名金融专家吴晓求[微博]教授做独立董事。“大的决定由董事会作出”,王文京说,最近他相中的几个投资项目都被董事会否了,“那就不做呗”,王文京笑着说。
为了实现全球软件50强的理想,王文京透露,用友正在进行的收购,不仅有国内企业,还包括海外公司。
我值50个亿吗?
记者:许多人都在问,新富翁王文京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文京:是一个做软件公司的人。
记者:许多人同样在计算,王文京已经有50个亿了。
王文京:那是用友的价值,不是我王文京的价值,我从来没算过自己值多少钱,对所谓50亿的说法我是不认可的。我要做的是一个企业,而不是圈钱套现。
记者:如果今天有一个大学生怀揣5万元要创业,你会建议他做软件吗?
王文京:会,不过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你自己感兴趣,希望终身发展的事情,而不是看别人赚钱就想干;二是符合你的专长;三是你有多少钱,财务软件现在50万元起步都够呛,但还有很多软件领域可以做,它不像造汽车必须得有一定规模,软件公司可大可小,都有钱赚。
记者:许多当年创业的人都已被大浪淘沙,是否可以说王文京笑到了最后?
王文京:还在过程中,只能说我坚持下来了。
记者:你会不会也做一些个人投资,像别的创业成功人士一样?
王文京:不会,我希望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记者:许多中关村的创业者,像联想、四通的老总们都在陆续套现,你有想法吗?
王文京:没有,我还没到考虑套现的时候,我要把用友做成百年老店,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