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之惠威--Diva5.1音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9日 19:00 新浪财经 | ||
细细品味了惠威Diva5.1落地箱之后,我得到了这样的印象:一、国内的音箱品牌经过了多年成长,正在逐步缩小它与国外高级音箱的差距,在这方面,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惠威就以其一直不懈的努力而功不可没;二、本次试听的Diva5.1音箱非常值得向读者推荐。以下的评论就围绕上述两点进行展开。 首先要提及的是,有关惠威的背景资料早已频频见诸于各类音响杂志,对于惠威感兴 记得九二年代初,惠威率先在国内生产中高档扬声器单元并一举成名,那时热衷于音响的发烧友多半会选购惠威的喇叭单元来制作音箱,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也是经常“烧”在其中:今天可能会忙于寻找合适的板材来自制箱体,明天又要为分频器的零件而奔波,说不准后天又会收到亲朋好友的一份“定单”…… 也是在同一时期,我们又开始大量接触到可以形容为“蜂拥而至”的国外成品音箱。这些音箱的制作商一般有着许多年的音箱制造经验,与当时国内音箱的制造水平相比,它们的整体制作工艺和音色都十分吸引人,并且价格也符合当时的消费能力。因此,从那以后直到今日,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烧友”去购买这些成品音箱,人们也不再将宝贵的业余时间用在费工费时自制音箱上,其中的我也未能“幸免”。 现在回想一下,当时的“热点”转移,可能还有以下原因:大多销售国产音响的商家,往往是用一套散装件来自制音箱,即使是利用成品音箱,而与之配套的CD唱机和功放机也多数是以国产器材为主,须知,在当时几乎是由空白开始的国产音响制造业,如此搭配起来的整套系统的还原音效可想而知,如果其中的某些器材再好(那怕是惠威的喇叭单元)都很难完美体现其本来面目,这与玩整套进口器材的配置方法相比,二者在音质上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还好,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在许多行业中都已经感觉到与国外制造技术方面的差距。正视这种差别的存在,我们便有了以吸引外资加入的中外合资企业,它对于提高本国的科技实力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在音响行业有先见之明的惠威则主动“出击”,移师加拿大,通过兼并海外有实力的厂家,从而使得惠威能够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来进行音箱的设计和制造。也由此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造就了今日惠威的知名度。 因此,当我这次比较详尽地聆听了Diva5.1音箱之后,我得到了与早些年大不相同的,也是本文标题“今非昔比”的听音感觉。 那么,惠威Diva5.1音箱具备哪些特征呢?简单的描述就是:它可以和价位低于6000元的进口落地音箱来“较劲”! 参与本次试听的周边器材包括:飞利浦931DVD机、新出品的柯颂V6合并机、VDH Integratin Hybird信号线和惠普的K66EX喇叭线。 我先是试放了一些人声及弦乐类的CD曲目,Diva5.1音箱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她略带温柔的整体音色,这种音色在平时接触到的国产音箱中,遇见不多,倒是和有些英国音箱有相似之处。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这种特征的音箱。当播放Rod Stewar的“For The First Time”时,能够从容地体验演唱者那种舒缓的节奏感,浓烈的情感起伏,不象在某些音响还原时老是使人感觉到是在接受有一定量感的高频口齿音。 下一步是试验音箱频响的平衡度。试验这种平衡度时,常规的方法是使用由各类乐器组成的较大编制并且录音较好的交响乐曲目。而我挑选的则是钢琴曲,这是因为钢琴的频响范围十分宽广,如果器材的频响均衡处理不当,你会很容易辨别出那些明显的峰和谷的存在。我首先播放了一段Kevin Kem弹奏的《In My Life》钢琴曲专辑,这张由Real Music出品的CD碟,有堪称一流的钢琴录音水准,并且曲目的可听性很高。另一张是包括了少量的乐队伴奏曲John Tesh弹奏的专辑:《Winter Song》。从音箱的还原效果来看,Diva 5.1的平衡度十分优良,频响曲线的起伏很小。 我一直这么认为,音箱的平衡度是一个基础级别但又是很关键的指标。试想一下,如果某款音箱连这一个指标都做得起伏不定,又从何谈论什么音场或者定位以及其它方面?由此可见,Diva 5.1音箱在这方面确实花了一些功夫,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设计者的制作水准。 为了解Diva 5.1的音场特性,我选用了发烧测试碟《柏林之声》的第二张(Burmester CD-2),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成立于1978年的德国音响公司,除了生产高级器材以外,还出品了三张值得收藏的CD测试碟。我用其中的第二轨试音,在这一段中有明快的吉他演奏、隐隐约约的人声和击掌声,并且这些发声源相互都有一定距离和位置,完全可以用来考验声场特性。 由于试音室较为宽敞的试听环境十分有利于声场的还原,经过几次移动、摆位,使音箱所处的位置大约在前后深度的1/3处,之后,这第二轨的声场定位特性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各个声部的轮廓十分鲜明。 我分析了一下Diva 5.1音箱具备这种特性的原因,可能是采用了外置式高音单元的缘故,这种外置式结构由于省略了高音单元周围的障板,可以使得箱体后部的声场得到很好的衔接。当然,箱体制作时就要增加一些难度,但对于惠威这样经验丰富的厂家算不上是问题,况且一对特性一致、质量上乘的高音单元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发现Diva 5.1音箱算是比较容易驱动的,在较大的听音空间内以V6驱动得到了足够的声压级。换用功率稍小的翩美A10试了一下,欣慰的是Diva 5.1依然发挥得象模象样。由此可见,为它配功放时不一定要追求很大的功率,从而使得挑选余地大为增加。 接下去我又测试了一下音箱在低频段的控制能力。选用了《柏林之声》第七轨的管风琴演奏,并且按照以往的土办法,打开音箱的网罩,直接观察低音纸盆在轴向窜动的大小距离。因为如果功放和音箱的搭配较为合理的话,只会有很小的纸盆窜动。而Diva 5.1音箱似乎是略大了一些,这样便会影响到音箱在低频下端的解析力。为了区分是音箱还是功放的原因,我曾将音箱换成另一个牌号的落地箱,却发现这种窜动大为减小。因此,我猜测可能是Diva 5.1在设计时为了得到更多的低频还原,而将低频转折点以下的频率滚降得比较慢,或者是喇叭的低端固有谐振点和箱体或倒相孔的偶合不良,又,会不会是倒相孔开得大了一些?这些仅仅是猜测,可能要经过和不同的器材搭配组合时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但有时话要说回来,假如低频端采用另外一种设计,比方使其低频的下潜深度不至于做得很低,并且想方设法达到较好的控制力,那么说不定会失去以前那种轻松的听感,又说不定,某些人会不喜欢这种声音,到时该如何是好?真的,玩音响有时就是这么的无奈和奇妙。 在主观评价之后,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Diva 5.1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平时,我们在得到惠威音箱产品资料的同时,往往会得到很详尽的相关技术资料。我们也知道,在国外的音箱品牌中,一般要具备有一定的级别或者是达到一定价格的音箱,制造厂才会提供音箱单元的资料。这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更完善的包括技术上的服务,也是厂家实力的体现。 实力不俗的惠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仔细。如这对Diva 5.1音箱,它的资料显示:高音单元为TN28,其音圈直径28mm,略大于我们常见的1英寸(25mm左右)球顶高音;低音单元是6英寸的M6N,采用美国先进的铝镁合金一体化金属结构振膜。除此之外,还有频响和阻抗曲线图以及各项参数。当然,能够提供如此详情和惠威本身是一家制造单元的大厂不无关系。 还要想说明的是,有了质量上乘的喇叭单元,也仅仅是反映了能够制造出好音箱的一种“可能性”。制造音箱还要包括其地方面:如分频器的制作;箱体的材质、构造;对音乐的理解力等等。既观察音箱时,应该看它的整体性能,同时也是在观察一个制造厂的综合实力。从另一个角度去讲,我们很难指望能够随便拿一个频响曲线不怎么样的单元也能够制造出“好评如潮”的音箱来。 Diva 5.1音箱(也包括其他惠威音箱)的另一个亮点,便是箱体的制造工艺。接触过惠威音箱的读者应该也有此同。就Diva 5.1音箱而言,它采用了进口的18mm厚的高密度板材来制作箱体,并且敷以质感强烈的花梨木皮,而在上下两端又有两块黑色钢琴漆板贴覆,侧边略带弧线的造形,给出一种豪华感。我还留意到了可以双线分音的接线柱,其用料十足,几乎是我在同价音箱中看到的最为“壮观”的一个。 不仅仅从Diva 5.1,而且从其他惠威的系列音箱中,我们都能发现其考究的做工、完善的工艺以及带有自然木质的色调,往往能迎合国内消费者在外观方面的审美观。另外,如果我们以惠威音箱的价格,想去购买与惠威有相似的音质和外观的进口音箱,势必会觉得有难度。由此,惠威的竞争力又体现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