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次级债券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和债券市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商业银行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次级债券对补充银行资本金的作用、商业银行之间过度相互持有潜伏风险等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展。
商业银行应夯实基础 提高盈利能力
事实上,国际上如此强调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初衷就是为了防范风险,资本充足率成为银行自我约束的机制。输血型资本补充渠道固然重要,但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才是银行经营的根本目的,发行次级债券也应服务于这一目的。而从提高资本充足率出发,次级债券作为一种债务融资只能是一个治标工具。
允许商业银行根据需要发行金融债券
实现银行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来实现。从这个角度出发,目前应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来发行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银行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可以实施主动性的长期负债,增强以市场化方式解决短存长贷的期限匹配失调问题的能力,而银行通过存款获得的中短期负债资金则主要用于发放中短期贷款和投资中短期债券;银行在发行金融债券时需要根据债市行情选择合适的筹资时机,从而会使商业银行更加关注市场信号并提高理性反应能力;银行还可通过安排次级债务的滚动发行提高资金运作与调配能力等。反过来看,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应切实转换思路,首先应根据自身资产业务需要来灵活安排金融债券的融资规模和期限,并充分评估债务融资的成本收益,然后再从补充银行附属资本的角度考虑是否需要以次级债券形式发行该期金融债券。
加强对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券的管理
可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一是可规定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次级债券(可计入附属资本部分)直接冲抵其自身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所增加的附属资本,不冲抵部分再按照100%风险权重计算风险资产;二是制定商业银行持有其他任一银行次级债券的规模上限比例。通过这样的规定可比较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度相互持有次级债券的行为。
尽快实现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上市流通
首先,这有利于次级债券的持有人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外部监督检查,约束银行的高风险行为。其次,使发债银行处于市场的持续监督之中,这有利于银行加强自我风险管理。再次,有利于增强银行次级债券流动性,为市场提供一种新的定价参考,有利于新发银行次级债券的合理定价。此外,在推动公开发行的银行次级债券上市流通的同时,还应要求其发行价格必须通过市场化定价方式来确定,以避免一、二级市场价格的脱钩,影响其二级市场流动性。
进一步培育和扩大投资主体
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银行次级债券的顺利发展,应该多让商业银行以外的机构参与到次级债市场中来,以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以达到次级债发行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首先,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应是商业银行次级债的需求大户,因为寿险公司在资产管理匹配上,对中长期的债券、债务有很大需求。按照5月末我国保险业10360亿元的总资产计算,5月末我国保险公司最多可购入银行次级债券1550亿元。其次,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主要以资产安全、保值并有所获益为目的的资金,也应该成为银行次级债券债务的需求主体。此外,投资基金与非金融机构法人也将是潜在投资者。在下一步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展中,有关监管部门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开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社保基金以及其他各类投资者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限制。
建立主要债权人监控下的信用评级制度
债券的信用评级可以作为判断信用风险、评价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在目前我国总体信用环境较差、社会信用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要想真正发挥信用评级制度的作用,就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由主要债权人选择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只有这样,不同次级债券的风险差别才能真正得到揭示。上海证券报吴方伟蔡国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