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河南是李克强到地方工作的第一站,也是他积累地方治理经验的主要阶段,从1998年夏天赴任到2004年调任辽宁,李克强先后任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谢青 3月9日上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人大河南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时说,“我在河南长期工作过,对河南深有情感。”在听到河南作家二月河说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克强总理都感到格外亲切时,李克强回应说,“我也是‘家里人’呀!”
河南是李克强到地方工作的第一站,也是他积累地方治理经验的主要阶段,从1998年夏天赴任到2004年调任辽宁,李克强先后任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
主政河南的7年,李克强完成了从一个学者型官员到地方实干大员的转型。在河南期间,不仅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冲击、遏制了艾滋病在河南蔓延等众多挑战,更将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带上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回顾其在河南的施政方略,或可为探寻其主政中国的路径提供借鉴。
最年轻的博士省长
1998年,对43岁的李克强而言是其从政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未有地方执政经历的他,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职位上空降河南,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
不过,对这个顶着博士头衔、从北京下来的政治新星来说,等待他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局。彼时的河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正在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产业层次低、工业产品链条短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影响,河南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加严峻的工业滑坡困局。
而河南农村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一波快速增长后也进入了一个增幅持续下滑的阶段。1997年河南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增幅骤降为9.8%,比上年回落18.4个百分点;1998年继续下滑,绝对量增速只有7.5%,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河南还是第一次遇到。
尽管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但对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河南而言,压力沉重。如何应对工业下滑的压力、如何扭转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势头,成为这个“博士省长”需要破解的两大难题。
河南本地官员对这个年轻的省长也在观望。在下去调研的过程中,大家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年轻省长的理论功底不错,讲调整结构、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理念都很前沿,唯一的缺憾是,离河南的实际有点距离。
半年后,情况已是大不同。再到工厂调研时,一些行业前沿的东西,他比厂长明白得都多。另外一个让河南本地官员觉得他已经熟悉河南情况的细节是,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有领导提出河南不能光搞煤电铝、钢铁等黑、大、粗项目,还应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在发言中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确实好,但河南在目前阶段的比较优势不是很强,高级技术人才更愿意到上海、北京、深圳;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在河南占比很小,即便增长率很高,短期内也无法代替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所以,河南工业要上去,不一定要用最先进的技术,但要用符合河南特点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结构调整也成为李克强到任河南后扭转工业下滑态势的主要抓手。从1998年开始,河南省政府连续六年列出6亿元专项贴息资金支持工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从而带动了大量银行资金投入,一大批国有企业特别是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食品等传统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后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产品销路打开,市场竞争力增强,利润大幅度增长。
破解农业难题,同样从结构调整开始。有一次到郑州考察,郑州领导带着他去看城市郊区的小麦,李克强看后说,这个地方离郑州市这么近,这么一个大城市,周边应该发展城郊农业,多种蔬菜、水果。
到豫东某地调研时,当地领导安排他去看一年能间作套种六茬的示范农田,正常情况下一年只能种两茬。李克强看后评价说,你们种地像绣花一样。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说,这其实是委婉的提醒,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逐步减少农业人口,让更多的农民向效益更高的城镇非农产业转移,过上城市生活;留下来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每户由几亩扩大到十几亩、几十亩、上百亩甚至几百亩,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把大量的劳动力留在少量的耕地上“绣花”,过密投入必然导致严重的收益递减,造成浪费。
王永苏认为,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有着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清晰的投入产出概念、较强的城市意识和工业意识,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途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导向非常明确。
在王永苏看来,李克强到河南后之所以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一方面得益于他本身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现代意识很强,知道当今世界是怎么回事,宏观经济是怎么回事,认识到位,心里有数;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勤奋。新官初来乍到,官员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拜访、走动,但除了一些必须的公务活动外,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电视也大多看英语频道。
“农字号”的挑战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各个省份都在谋划如何落实。河南也在组织本省的专家进行研究和测算,当时的河南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多,百分之七十多属于农业人口,如何让占比超过70%的农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是河南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难点。
这个难题需要时任省长的李克强来回答。于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的编制也就成了李克强全面、系统谋划河南发展的重要部署,此时的他已从河南省长升任河南省委书记。
一位要求匿名的参与过文件起草的专家回忆,正是在这份纲要的编制过程中,李克强系统阐述了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以此来回答社会各界对河南如何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疑问。
不过,李克强的这一思路在有着深厚农业传统的河南,还是遇到了一些不解和异议。在《纲要》草案经河南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下发各地市、厅局征求意见。排在第一位的意见就是关于农业地位的问题。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民大省、粮食大省,过去都是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中央的要求也是把农业放在首位,现在《纲要》把农业放到了第三位,提意见最多的是这一点。这条意见冲击力很强,代表了河南一些“农字号”官员的看法。
对此,李克强用了近20分钟来系统阐述他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发展的思路,强调重视工业化、城镇化,绝不意味着忽视农村、削弱农业、忽视农民;恰恰相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李克强的阐述,意在证明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提法不仅符合中央精神,而且符合河南实际,更重要的是,还符合客观规律,做起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所以,李克强明确表示:“这两句话不变。”
第二条较为集中的意见同样与农业地位有关,有官员提出,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简化为“加快三化”更好,既简洁、还一致,农业的地位也高了。
上述参与《纲要》起草的专家表示,之所以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不是“加快三化”,缘于对“三化”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就河南省情看,人均耕地才一亩多,一户总共五六亩地,这五六亩地又分成三四块面条田,“你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民不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扩大,怎么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传统的发展习惯对新路径的排斥之强,超出想象。《纲要》公布后,河南一些习惯于就事论事的官员仍然不理解这种大系统思维下制定的“三化”协调发展思路。有官员甚至在公开场合批评说,省委不讲理、淡化了和农民兄弟之间的感情,明明是忽视农业、农村、农民还硬说是为了农业、农村、农民。
后来,《纲要》起草小组根据李克强的要求起草了一个关于《纲要》的说明,系统分析了“三化”关系,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加快了,才能带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也成为后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思路。
城镇化实验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城镇化发展滞后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
2011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为40.57%,比中国51.3%的平均城镇化率相差10.7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五。十年前,河南的城镇化率更低,一度曾排名全国倒数第二。
李克强主政河南的7年中,由其推动的郑东新区的建设被认为是其启动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开端,也是其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早期试验田。
2001年郑州老城区面积只有1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9.1万人,全市GDP7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6亿元。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起步期的河南,需要郑州这个省会城市带头走在前面。一位参与郑东新区前期规划的官员透露说,当时郑州市的一些官员也向市委写信反映,城市太拥挤,脏乱差,郑州的城市建设要高度重视。
而此时的郑州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位于郑州东部的原军民合用的机场迁建,腾出一块3.45平方公里的发展区域。根据郑州市最初的设想,计划在机场搬迁后留下的土地上,投资开发“港澳新城”项目,主要面向港澳地区招商引资。
郑州市在将这一设想向省里汇报时,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认为,老机场搬迁以后,郑州应当抓住这个机遇,高起点,大手笔,把包括老机场、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区域整体规
划、连片开发,形成郑东新区。
干,还是不干?一位参与前期决策的郑州市领导回忆说,十年前,曾有两个月时间,他一有空就让司机开车把他带到那个废弃的机场边,在跑道上来回散步,思考到底能不能干成这件事。在河南省层面,对如何建设郑东新区也有不同意见。而如今,据河南省一位现任副省长介绍,郑东新区建设已被认为是重估河南农业大省的角色,在不放弃传统优势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破题之作。
在2004年从河南转任辽宁省委书记后,李克强依然牵挂着郑东新区的建设。2007年春节,还专程派秘书到郑东新区代为察看开发建设情况,实地察看了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乘坐游船浏览了如意湖、如意河,并用DV拍摄了东区的照片和视频带回去向其汇报。
郑东新区之外,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也成为河南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的城市群涵盖了河南大部分区域。城市化战略的提出使河南的城镇化速度由原来的每年1.2个点上升到1.6、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