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10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了河北易县2万亩农田出现抛荒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评论称,农田抛荒敲响了粮食安全警钟。对此,日前农业部派员专程到易县进行调查,并与多位农民座谈。
据易县一名参与座谈的官员透露,21日,农业部派来了由3人组成的调查组,调查组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刘亚萍副调研员带队。
农业部调研抛荒现象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由于种小麦的收益和成本只能勉强维持平衡,甚至会出现亏本,导致当地部分农村开始出现农田抛荒现象。据易县农业局方面表示,全县约有2万亩麦田(微博)出现季节性抛荒。但也有人士分析,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部分种子销售商的销售业绩只有往年的三成或四成。
报道刊出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河北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到当地进行采访,而易县高村镇也迎来了农业部官员的调查。
据参与座谈的多名人士证实,农业部官员与农民座谈了一下午,农民们直言不讳,陈述“自己为什么不种地”;而农业部官员也称,未来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会将农民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
王成祥是易县东高村村民,今年他家的几亩麦田全部抛荒,他也参加了这次农业部调查组的座谈会。据他介绍,围绕“为什么不种麦子”这个主题,农民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要的症结在于种麦子不赚钱甚至赔钱,至于具体原因,主要有农药化肥成本高、家里没有劳动力、浇地成本高、地块分散等。“不种麦子有各种原因,但归纳起来就是种麦的经济效益太低。”王成祥在发言时表示。
高村镇所辖的神石庄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马建民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在座谈会上将农民不种小麦的原因归结为“种地的人少”——因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就业多元化,以及城市对农民工大量的需求,导致真正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
在小麦种植的成本问题上,据马建民调查,农资费和浇地费是农民种麦的两大项主要开支:一亩地两次施肥约200元,4至5次浇水超过200元,再加上耕地、种子、播种、收割等费用,如果不计人工成本,一亩小麦低的地方要花费600至700元,高的地方甚至超过800元。“种一季小麦下来,耕地、播种、浇地、施肥、打药、收割等共有十余个环节,一亩地最少得花四五个日工,以100元/日工来计,人工成本就要500元左右,所以种小麦赔钱确实是事实。”
高度重视农户反馈的意见
马成祥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村基本是一家一户散种,违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把大伙的农田统一起来,实现机械化的耕种,水利方面也应该进行调整。
一位参与座谈的合作社负责人也提到,合作社可以带给农民更现实的收益。“比如我们通过合作社,为农民每亩地仅农资一项就省了100多元,如果把水利设备、农机设备再进行整合的话,会省200多到300,在粮价不涨的情况下,能为老百姓节省200元实际上就等于帮农民增收200元。”
马建民也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托管,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二是建议国家增加水利投入,改渠灌为喷灌,既节约用水,又降低浇水成本;三是建议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降低化肥成本;四是通过合作社集约化管理,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
座谈会还提到了对农民的补贴问题。上述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补贴是给政府部门增加了不小的麻烦,得要一户户地打入农民卡上,但因为金额有限,实际效果仍不理想。“你再多补贴100块,农民要不种也还是不种,不如把这笔钱做个水利投入,或者用在合作社整合土地上。”
据上述参与座谈的人士回忆,刘亚萍对此表态称,对农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将在制定政策时作为重要的参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