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幸福与中产精神:上进拼搏不是等救济

2013年03月13日 01:36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幸福是一种可感知的体验。跻身雾霾天的塞车大军,为孩子的奶粉问题提心吊胆,都不是幸福。幸福社会应是绝大多数人感到充实、健康和愉悦,对现实满意、对未来有憧憬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能看到它慢慢实现就是幸福。

  近读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吴思华关于“社会幸福图像”的演讲。他从人文创新的角度提出,社会幸福的第一个图像是高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未来的产业发展不迷信新兴产业,而是透过跨域技术整合,结合通路与服务,建立自有品牌进军世界;企业增加营收利润的同时,要能带动受薪阶级薪资改善,让GDP的成长与民众生活幸福感同步。

  社会幸福的第二个图像是高成就感的就业机会。要营造能激发创意的工作环境,活化草根力量,搭建圆梦舞台,让年轻人勇敢筑梦,不仅有事可做,更可做自己喜欢的事,进而串起创意、创新、创业的价值链,创造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社会幸福的第三个图像是高关怀的社会系统。在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应提供弱势族群更多照护,避免引发新的社会阶级对立,建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祥和社会。

  社会幸福的第四个图像是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将创意元素融入生活脉络,强化生活、生产与生态的紧密连结,提升居民认同感与自信心,形塑新一代创意园区,打造创意城乡。

  在我们周边,关于文化大繁荣的提法很多。但把尊重人、激发人的这种人文情怀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活环境之中,使文化生活化、工作化,还有大量功课要做。

  吴校长的描述也说明,幸福和更好、更有价值的发展机会与上升空间密切相关。香港经济日报副社长石镜泉最近提出,中产(Middle class)不是用月入来表示,中产是代表Upward Moving Class(上行阶层),是由无产转为中产,再由中产转向高产。中产的精神是上进、拼搏,不是等救济。但也有反驳者指出,现在的Middle class其实是Middle layer class(中间夹心层),被子女教育、退休金、税负、失业危险、忙碌的工作、还按揭的压力所共同折磨,可怜的很。

  祖国大陆正在迈向和谐社会和幸福社会。能不能让最广大的中产阶层感到希望,发现机会,找到空间,应是整个经济转型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 体育欧冠-梅西两球 巴萨4-0AC米兰逆转晋级
  • 娱乐组图:疑朴施厚性侵案女孩曝光 性感火辣
  • 财经315随手拍维权活动启动 第五届网络315
  • 科技陆兆禧将任阿里CEO 构架调整暂告段落
  • 博客十年回忆:62天非典日记 两会博客
  • 读书解密:邓小平为何唯独不与林彪来往
  • 教育俞敏洪:大学分等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 育儿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仅三成
  • 梅新育:中国需要发改委
  • 罗天昊:南水北调 不如迁都襄阳
  • 张五常: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 刘石:又见谷贱伤农
  • 叶檀:离婚说明房地产调控错误?
  • 杨涛:金融改革应转向抓小放大
  • 童大焕:不调控房价就会涨翻天?
  • 陈序:更具创造性的经济或从机构改革开始
  • 赖伟民:四项措施扩大国人消费
  • 钮文新:大部制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