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投资理财 > 正文
 

美元汇率回顾与展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 13:40 扬子晚报

  2005年国际金融比较突出的状况是美元汇率走势的反转,美元呈现逐渐走强和稳定态势。美元汇率不仅反转了2004年年底急剧贬值的趋势,而且反转了自2002年以来连续3年贬值的趋势,2005年美联储循序渐进加息使得美元投资信心强化,促成美国经济增长的稳固。美国经济、美元利率和美元汇率三者的协调,使欧元和日元以及其他经济体艰难随从调整,主要货币体的政策与价格竞争更为激烈和复杂。

  2005年美元汇率的走势出乎许多市场人士的预料。在2004年底美元进一步走低的状况下,市场普遍预期2005年美元将会继续贬值,一些机构曾预测,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最高可达到1欧元兑1.40—1.60美元,美元对日元汇率则可能降至1美元兑90日元,对英镑预测最高接近2美元。然而,2005年美元与主要货币的汇率不但结束了连续3年的贬值状态,而且出现了大幅上升,其中美元兑欧元汇率升度为13%,年初和年底的汇率区间在1.35—1.18美元;美元兑日元汇率上升17%,汇率区间在102—121日元;美元兑英镑和瑞郎汇率也分别上升了9%和15%。过去一年中,尽管市场曾出现对于美元利率走势的争论,以及美国经济遭受飓风的重大冲击,但是并未改变美元走强的基本态势,美元投资信心始终保持旺盛,并成为判断国际金融市场趋势的重要指标。

  美元走强的内部因素

  

  美元由弱转强,根本因素在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尽管依然存在财政和外贸的高额赤字,但是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水平明显优于欧元区和日本,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3.8%、3.3%和4.3%,预计全年经济增幅将超过3.5%。

  过去一年中,美国经济虽然受到了高油价冲击和卡特里娜飓风来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并未伤筋动骨,显示出较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2001年之后美国经济一度出现不利的局面已经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不少积极因素,如投资信心的稳固、消费状况的持续以及基本数据的利好,市场所关注的贸易逆差问题由于得到充裕的国际资本的支持,对于汇率走势尚未产生过多影响。过去一年中,尽管一些国家有过调整

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的言论,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占据领先和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调整自身外汇储备结构时,倾向于增加美元比例,从而使美元在2005年中始终保持稳定强劲态势。

  过去一年中美元汇率走势由弱转强,还在于受到美国经济政策的支持,其中重要者为美联储继续保持加息频率和美国实行了《本土投资法》。2005年,美联储延续了2004年6月底启动的小步加息调控经济的政策。到年底,本轮加息已达13次,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达到4.25%,银行贴现率为5.25%。美联储以“慎重有序”方式加息的根本目的,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防止出现通货膨胀。这一政策取得了较明显效果,过去一年中,尽管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但尚未对消费者物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美国产出水平依然稳固,劳动力市场状况正在逐步改善,美国经济增长水平反映出利率政策的作用。

  另一方面,利率的逐步上升也增加了美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促进了国际资本进入美国市场,2005年美国资本流动量达到1997年以来第二个高峰,这无疑有利于支撑美元汇率由低转高。

  美国实行《本土投资法》的根本目的是鼓励投资美元资产和资金回流美国。2004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520亿美元,较2003年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创下新纪录。2005年,这一局面则出现了明显变化。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606.06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的1107.92亿美元减少了501.86亿美元,降幅达45.3%。美国商务部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2004年年底通过并于2005年实施了《本土投资法》。

  《本土投资法》的核心内容,是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期限为一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要投资于美国本土。在这一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诸多美国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了投资方向和投资组合,将海外投资收益转回美国。如英特尔公司宣布斥资3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兴建芯片厂,2005年7月IBM也表示将汇回90亿美元海外收益,百事公司也将大约75亿美元的海外收益汇回国内。跨国公司资本大量回流美国,以及美联储持续不断加息,成为支持美元汇率的两大重要支柱。

  美元走强的外部因素

  

  去年美元汇率之由弱转强,还受到诸多国际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

  在美、日、欧这三大经济体中,去年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表现不甚理想。2005年,欧盟曾先后三次下调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从最初的1.8%逐步下调为1.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年底的预测,欧盟主要国家中,欧元区中德国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8%,法国为1.5%,意大利为零,非欧元区的英国2005年经济增长率为1.9%。这样的经济状况显然难以支撑欧元的强势地位。与此同时,欧洲宪法条约在法国、荷兰等国进行全民公投遭到否决,也使市场投资欧元的信心明显受到抑制。这种状况势必造成欧元一度呈现的强势地位难以为继。

  还有专家分析,从国际货币竞争角度看,美国并不希望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上升,打破长期以来由美元主导的金融市场格局。因此,2004年年底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欧元汇率急剧上涨趋势,并非欧元区经济效应所致,也并非欧洲货币政策的需要,主要还在于美国货币当局对美元货币政策的把握与主导,进而使欧元汇率起伏不定,加大了欧元区内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的难度,从而保持住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霸主地位。

  但是,欧元疲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基本情况不尽如人意。另外,欧洲央行为了促进欧元区经济尽快实现复苏,长期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尽管2005年12月1日欧洲央行为防止通胀抬头,宣布小幅加息,将欧元基础利率调高25个基点,上升为2.25%,结束了两年多的利率不变态势,但欧元与美元的利差仍旧十分突出,这一情况也难以支持欧元的强势地位。

  再看日本,日本经济在陷入经济泥淖14年后,2005年开始出现明显复苏,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水平在1.5%、0.8%和0.4%,预计全年增长率在2.0%左右。日本股市也出现明显升势。与此同时,日元汇率则处于两年来的最低价位,股市的强势和日元的疲势其实都源于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府的金融政策。

  据日本有关部门去年年底发布的2005年4月—9月,即日本财政年度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盈余首次超出贸易盈余,其中经常项目盈余增加23.7%,为5.7万亿日元,贸易盈余下降30.8%,为4.9万亿日元。这表明,日本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这主要因为日本企业在海外预期收入增加。据日本中央银行初步统计,日本海外投资盈余在2005年4月至9月的半年中增长6倍,海外

股票、债券以及
证券
投资盈利达到4.24万亿日元,增长幅度为18%,日本对外净资产达到185.79万亿日元。同时,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预期将结束长达7年之久的下跌趋势,走出通缩。因而,日本央行将可能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即“零利率”政策,适当进行加息。但是这一转变尚未实现,而美元与日元的高利差无疑有利于支持美元的强势地位。

  今年美元汇率走势预期

  

  2006年,国际金融市场将继续充满挑战与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美元走势仍旧是需要关注的热点之一。

  总体看来,由于美国经济较为健康,加之利率上升影响仍然存在,美元还可保持渐强的趋势。有分析认为,2006年将是美国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开始,全年经济增长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尽管目前市场依然担心美国经济长期结构不均衡问题,但是从短期表现、过去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看,美元利率提升将继续支持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美元投资信心继续保持稳固上升,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将继续扩大。

  预计2006年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欧元汇率将主要集中在1欧元兑1.20美元的基本点波动,这是相对于美国和欧元区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均衡点。但是欧元由于经济不佳等因素面临下挫压力,不确定风险较为突出,欧元低点将会达到1.08美元,高点将会在1.30—1.40美元,但相对持续时间短暂。总体而言,欧元贬值机会大于升值。美元兑日元汇率将主要集中在1美元兑110—115日元左右,预计日元上半年将以贬值为主,价格区间在120—130日元;下半年将以升值为主,汇率区间将可能在102—110日元,并且日元兑美元有升破100日元的可能。美元兑英镑和瑞士法郎汇率将会随欧元波动调整。相对而言,英镑汇率弱势大于瑞郎,美元与瑞郎汇价有上涨到1美元兑1.13—1.15瑞郎可能,英镑高点将在1英镑兑1.95美元附近。

  不过,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除了受各国基本经济因素影响外,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会给其带来巨大冲击,因而,对于美元和一些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化,人们还需要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