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0日11:13 新浪财经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新浪财经讯 第11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于2017年3月18日在深圳举办。私募证券基金第二场圆桌论坛探讨了私募监管与2017年投机机会等问题。北京蓝海韬略资本运营中心董事长苏思通、深圳市和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申龙、深圳市新思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广斌、向量多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玉成、北京格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冯立辉以及深圳市金田龙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杨丙田参加了该论坛。

  以下为论坛实录: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想先问一下大家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刚才的嘉宾已经做过分享了,就是对未来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我们先来听一下各位嘉宾有怎样不同的见解,首先有请北京蓝海韬略资本运营中心的苏思通董事长分享您的观点。

  我记得去年12月份我采访您的时候,您说看好军工,现在有变化吗?

  苏思通:还是看好军工,我们还拍了一个短片,就是介绍今年整体都会看好军工。

  主持人:整体A股的行情呢?

  苏思通:先涨到3500吧。

  主持人:能不能谈谈您这么看的逻辑呢?

  苏思通:这个没逻辑,如果说这些东西有逻辑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私募亏钱。刚才朵元总讲到,优秀的狙击手都是靠子弹练出来的,一个优秀的操盘手也是通过无数次资金来回的练,他最终会练出一种感觉。上次我说要涨到3300点,结果到3000点就往下走了。

  主持人:所以3500点是拍脑袋说出来的?

  苏思通:也不是,这是有依据的。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今年全年都看好军工,您看好它的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苏思通:这个话比较长,自从股票发明300年以来,没有任何人爷爷炒股厉害,儿子也很厉害,孙子也很厉害,所以说炒股的人一般不会以炒股结束,我们会跟着国家战略走,我们有时候会打供给侧、国企混改,当我们买上海的国企混改买不到的时候,我们又跑去浙江买国企混改。炒股就是要多看《新闻联播》,祖国需要我们买什么,你就买什么,一般不会错。

  主持人:苏总的观点也很简单,对后续的行情比较看好,最看好的方向是军工,这是他跟我们分享的对A股未来的机会。请韩总谈谈。

  韩广斌:目前我们的看法是经过2015年的调整,现在还没有完全调整完,基本上是存量博弈为主,我觉得现在是一个结构分化的过程,我们并不指望在指数上赚到钱,但是我觉得结构分化会非常剧烈。刚才曾总他们也讲到的,现在IPO速度也快了,还有大小非解禁等等各方面的出来,但是今年明显会比去年好,今年如果把结构分化抓牢了,还是比较容易做的。小股票题材以创业板为主,还没有调整完,这个时间比较漫长,因为汇金进来之后拉长了这个时间。今年还有一个深港通和沪港通的问题,内地资金全面接管香港市场,这也是个趋势。以前老说我们买不了什么好股票,但是现在可以做港股了,有很多好股票可以买了。还有周期上有很多好的机会,最近房地产比较好,神华特别股息每股派3块钱,这是比较震撼的。实际上这个机会很大,神华也是我们重仓股之一,所以水泥行业还有机会,还有家电行业都有机会,结构如果抓好了,机会是不少的。但是我们对指数没有太多想法,不过总体感觉比去年好。

  主持人:怎么样都会比去年好,去年有三次熔断。

  刚才您说了,觉得指数目前没调完,有一些结构性的机会,从蓝筹、中小创、成长股和低估值的角度,您更看好哪条主线?

  韩广斌:我们一般不这样分。

  主持人:那您说您的分法。

  韩广斌:就像我刚才讲的,主要是结构调整,其实结构调整是两种,一个是业绩非常好的,跟周期关系不大的是可以的。其实我觉得今年盘子大的也会有机会,今年养老基金要进来,而且机构力量越来越壮大。我们从整个市场今年的走势、板块的运作来看,无论壳概念还是什么都是退潮的,投机性基金是往后退的,价值投资的这些基金是往前走的,当然价值投资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我们不管它是哪个板的,你刚才讲中小还是蓝筹,哪个都好,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公司还不太一样的是比较关注宏观,也有对冲策略在里面,其实这里面的机会非常多。刚才台上有一个嘉宾说要能持续赚钱才比较好,我觉得我们至少要有二三十年持续赚钱的能力才比较好。在任何市场都要抓住结构调整的机会,大牛市来了谁都能赚钱,但是很多基金跑不过大盘,很多人在牛市亏钱。实际上今年的机会很多,但是还是结构分化的情况,不会像2015年一样齐涨齐跌。

  主持人:接下来请问侯总,您对未来A股的走势怎么研判?

  侯玉成:我们比较特殊,我们主要是做宏观背景的,对个股投资的盈利模式和交易型盈利模式关注的比较少,我们偏重的决策体系,包括对市场的评估是以宏观的研究背景作为决策基点的。就拿今年来说,今年的市场主要机会是在上半年,我主要是看宏观,这个宏观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经济背景方面,第二个是从实体经济方面,第三个是货币流量方面。货币流量是从2014年开始的,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再加一个市场的供求背景,这三个方面决定了2017年整个的市场背景要比2016年好,这个好主要体现在经济背景方面,从我们的研究结论来看,2016年底整个的宏观经济是逐步往上走的,包括实体经济的改善程度基本上是在6月份能体现出来。这样来说,今年的金融市场的表现它往往会提前,所以我们当时评估,2017年的主要机会是在一月下旬到今年四五月份,因为它是体现了对2014年到2015年货币量的作用期的反映,同时也是实体经济的转变背景。但是进入下半年以后,我们从宏观角度的分析结论是,它的机会或者市场的强度要比上半年弱一点,这是从宏观角度对市场的判断。

  在此背景下我们就会顺应市场做一个配置。市场的这个宏观背景或者供求背景结束之后,我们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所有的持仓都会清掉,这是宏观管理模式的特点,可能未来我们走完之后,一年两年之后,个别个股可能涨了很多,但是可能对我们宏观的管理型模式来说,我们不会考虑这一点,宏观背景结束了,或者是市场供求关系结束了,我们就会将所有的权益类配置清仓,这是我们的特点。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今年的上半年可能会好一点,您判断这个宏观背景结束的时点大概在几月份?

  侯玉成:从宏观的大背景来说,我们可以具体一点,我们知道如果在金融市场要做宏观型投资的话,它有一个巨大的条件,就是你必须将所有的宏观研究成果具体到一个决策的量化程度它才有价值,如果你只是一种定性的,或者说方向性的,它的价值在金融市场来说是不高的。圈内也有一些说法,做宏观策略的往往是老头,因为大部分都是做研究,这是整个基金管理的基点。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它为什么会持续往上走?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货币量,在2014、2015年人民银行放松了以后,我们当时的评估是在2016年12月份它就开始显现作用了,因为央行的货币投放市场,并不会在一两个月之后产生效果,它可能会在一年半、两年后产生效果。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以人民银行的货币量的调控来说,一旦它开始产生作用,它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不是说一个股市政策或者一个国家政策可以让它转向,这是从我们的宏观研究经验发现这样的规律。

  我们觉得今年六七月份市场会进入一个高位,这是与当前的经济背景有关系。正常来说,如果以2014、2015年到2016年中国的货币量的放松来看,这个时间接近3年了,这在市场上是比较少见的事。现在的货币政策主基调是,上半年采用数量型的收紧,到了7月份会对下半年的经济情况做一个评估,决定是否在下半年的某个时点上使用这个价格性工具,这应该是今年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大的思路框架。考虑到上半年不使用价格型货币工具的主因就是,中国当前处于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它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如果不处在这个阶段的话,正常来说应该在2016年,整个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就会上调。但是为什么这次一直持续到现在?就是由于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阶段,就是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从原始的经济发展阶段转向第二个经济发展阶段,我们给它归结为技术性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从国外或者是其它地区的发展经验来说,需要央行保持低利率的时间,样将传统列为长点,这就是在2016年宏观的政策收紧并没有出现,而是要拖到2017年上半年使用数量型的收紧政策,实际就是要兼顾国家的战略的经济调整,同时又要兼顾到市场泡沫的问题。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很可能下半年会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收紧,比如说某一领域的资产价格再出现一个比较大的上升,这几天我们已经看出来了,两会以后马上各个地方就开始采取政策了,如果这个领域的泡沫继续上升的话,不排除人民银行会在第四季度采取政策,这时候肯定会使用价格性的工具,也就是调整基准利率,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所以从证券市场来说,我们认为上半年还是比较安全的。

  主持人:接下来听一下冯总的观点。

  冯立辉:股票投资其实就是赚两个钱,一个是成长的钱,一个是估值变化的钱。首先我们还是要看看估值怎么样,从目前的A股来看,我觉得估值是有些分化的,主要是一些相对比较稳健和蓝筹的企业估值是比较便宜的,应该也是与国际市场估值基本接轨的,实际上A、H股有一点差价,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蓝筹的差价很小,甚至也有部分企业港股比A股还要贵。

  另外一方面就是成长,我们投资布局,究竟未来什么还会成长呢?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对十多亿人口来说,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已经满足了,我们格雷在2013年开始就不再讲大消费了,而是讲消费升级,实际上投资就是投资人类未来的需求。美国为什么这么多年有一个长牛,千倍股、万倍股很多?实际上就是二战以后美国诞生了一批高成长的企业,整个股市增长非常快。中国处于什么时间呢?我觉得我们的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应该感谢中国,过去30年中国是全球成长速度最高的,过去20年的上市公司,也就是我们的“老八股”也好,或者是90年代所有的上市公司,现在全是百倍的增长,就是因为这个时代。未来中国还会这样吗?当然不会所有行业都增长,很多消费品的行业,特别是一些基本消费品,它的增长已经放慢了。刚才说到茅台是价值股,我觉得没有“价值股”和“成长股”之分,真正的还是这个股票所代表的企业能发展到多大,而现在它是什么样的。

  中国未来是什么样?在消费升级中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衣食住行的基本品消费向品质消费,这里面就包括很多,刚才讲的茅台,它典型的就是消费升级股,更多的人用,就有更高的价格。第二个方向是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升级,这也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

  主持人:文化传媒是不是都算?

  冯立辉:都算。比如说做美股,格雷有12年的海外投资经验,我们投的学而思、好未来,它的增长是非常强的,这种公司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大家都说估值高,我说A股看估值也不一定对,大家说50倍的估值高,但是腾讯到现在成长了不止50倍。

  再一个我们看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老年人的人均消费会增长很多,未来老龄化这一块,它未来有5到10倍的行业空间,这里面有些企业能享受到,特别是优势企业,未来一定还是大牛股。

  第三个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

  具体到2017年的股市,我觉得还是结合这几点,估值还是要和成长结合起来看,40倍不一定高,但是没有成长的40倍一定是高的。第二个是从政策面来看,我觉得2017年有几个机会,一个是十九大,我们这届政府前5年是一个布局年,很多改革的措施已经开始了,但真正的收获年应该是在后5年,股市又是经济的晴雨表,它会反映的。第二个是新股发行,很多人说是利空,我觉得是利好的,一个好的牛市的起点要有更多的好公司,有人说投资东南亚的股市,实际上我是不太认同这个观点的,因为很多的国家,它的公司实际上是没什么发展的,如果这个新股发行速度保持下去,我们会有更多的好公司可以选,从2000只变成5000只,我们有更多的好公司可以选。第二是可以有更好的价格,好的公司有好的成长价值,我们可以有很多的获利机会。所以我们说新股发行的常态化是牛市启动的一个催化剂,就跟2004年的股改一样,大家觉得全流通了,股市会不会不好,但是2006年的大牛市的催化剂就是这个股改。所以我们应该看好2017年,它应该是一个大的布局年,我们要做就是做大牛熊。

  主持人:谢谢您的观点,要是时间够的话,我还想问您一些问题,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先请杨总做一下分享。

  杨丙田:谢谢主持人,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做投资的方法。我本身是从建行出来的,主要是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做投资的。在2015年的时候,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就反映出白酒行业的拐点已经出现了,而且我们在2015年上半年投资了一轮白酒。现在看白酒行业,我觉得可以看一看低端的白酒,因为低端的白酒还没有起来,三四线的白酒,我觉得还有一定的空间。第二个板块我们看好的是政府引导的PPP行业,也就是大基建行业。我觉得周期类的品种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的,周期类的品种有很多种,有煤炭、钢铁,我们更倾向于通过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是“去”,一个是“需”,我们发现需求在增长的企业还是可以看一看的。虽然去年的财务数据,在三季报上,安邦保险买中国建设不是偶然的,它的财务数据出现了很大的改善。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以“中”字头的代表,它2015年和2016年新增的订单合同量接近30%,也就是说它的年报是预披露的,大家可以翻一翻,我觉得这些数据可以借鉴一下,因为它这种公司本来很大,但是它还有一个属性,它是比较便宜的,如果它的增长,你说中小创增长40%、50%,它有30%的增长也是很好的维度。在春节的时候出了很多新闻事件,像挖掘机卖断货的情况,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这里面也有一些辩论,卖方的研究员也在讨论这个事情,可能是新旧更换的问题。其实挖掘机卖断货,谁把这个挖掘机买到手上不是增值的,肯定是靠它挣钱的,买来了这个挖掘机,肯定要考虑会给他带来多少回报,它不是可收藏的东西,说它断货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

  主持人:谢谢杨总的观点,刚才几位分享了他们对市场机会的看法,因为论坛的时间关系,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请每位嘉宾用很简短的时间分享一下你们的投资心得。我们在座的几位都是投资界的高手,从你们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你们投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什么?你们的投资心态是怎样的?首先请问苏总,我知道你们去年的业绩非常好,可能造就它的原因有很多,从您的角度来看,您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什么?

  苏思通:一言以蔽之,只要看准了就加满仓的干,如果出现了闪失立马剁掉。比如亏了三个点,立马要砍掉。还有一点,不要满仓,可以有7成仓位。

  韩广斌:这个问题我们平时都没想过,我们做了20多年了,所有的周期都经历过了,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原因,我现在看我10年前讲的话,我发现很多都是错误的,可能今天讲的话,10年后来看很多也是错的。

  主持人:您现在觉得什么是对的?

  韩广斌:有些东西一直是对的,比如说我们做这一行还是要有独特的观点,反人性的思考。拿我们公司来讲,我们公司还是一个很独特的公司,我们把股票看成一个平面,股票只是投资的一部分,刚才冯总也讲了价值投资和成长,其实我们觉得都没区别,价值股一定是成长股,好的成长股一定是价值股,否则就是贬损的。刚好侯总也是做宏观的,我们在台下也聊了很多,我们也参与了全球宏观策略研究,你要有了全球的视野,再回来看A股的个股,这样才是一个立体的组合。其实全球经济一体化,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左右产生,美元和黄金脱钩以后,传统经济学的法则大学里面还在教,我觉得那个已经不起作用了。美元印了很多,人民币也印了很多,中国的房价也是硬通货,从立体结构来看,我们要有这个立体的架构。包括现在沪港通、深港通开了,公司就很有优势,因为我们以前就对港股有很多的研究和布局,现在直接过去,差价很大,有很多标的。还有一些指数上的、商品上的。如果你说你买一些股票,说做价值投资,赚100倍,这也是一种方式,但如果你的眼界再开阔一点,也是一种方式。事实上是,我们今天都是专业人士坐在这里,所有专业人士总的成绩是跑步赢指数的,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所以说任何一个街头大妈都能笑话我们这个行业,美国很多人现在都买指数基金,不买基金经理的产品。所以我说你要超越平庸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很独特的投资方式,光是价值投资四个字,远远不能涵盖这个事情。

  我说得比较笼统,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大概就是这些。

  主持人:就是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投资方式。

  韩广斌:关键是要适合市场,适合自己没用,在家里每天看电视比较适合自己。

  主持人:您说现在回想起10年前您很多观点都是错的,我觉得很好奇,您10年前觉得是那样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错的,能想起一点吗?

  韩广斌:我们当时就比较强调价值投资,拿着这个股票不卖。

  主持人:就是死拿,你现在觉得是错的是吧?

  韩广斌:对,我们2008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从1993年做股票做到现在只有一年是亏钱的,就是2008年,迫使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下一轮经济危机来的时候,你是否安好,中国房价一直涨上去,你要想到它的终点是什么,结局是什么,我们领先一步或者半步才是将来的赢家,现在是赢家没有用,20年后你才是赢家才最重要。中国的私募基金行业太短了,比两三年根本没什么意思,你要有一个持续的独特的盈利模式才是OK的,任何市场环境下我们都没有借口,都要跑赢市场,赚取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

  主持人:持续的独特的盈利模式。

  我们接下来听一下侯总的分享。

  侯玉成:大家都是行业内的,也希望我们的心得能给大家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得大家的工作领域或者基金管理行业有一个提高。

  我们公司是2012年成立的,从这5年的管理经验来看,我们公司比较特殊,偏重于研究,到今天为止,我们公司做研究所付出的精力和占用的时间远大于我们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的时间,这可能是一个特殊点。当然,这也是一个模式,就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包括做成长、做价值的也是有各自的优势,但是我们个股上的天分略少一点,宏观上我们觉得是有我们的特长,所以说我们主要是做这方面。从我们的经验来说,如果想在金融市场比较长期的生存下来,实际你只要长期的生存下来,你必然就会发展得很好,这是一个孪生的结论。

  我们觉得做研究是很重要的基础,但是大家总是认为宏观研究是比较定向,或者说是定性。但是我给大家一个启示,整个宏观体系的研究,其实对金融市场的决策,它能具体到很详细的一个量化结论上,这就需要大家在传统的书本上,比如说经济学、金融工程学的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在实践中获得启示之后做一个方法,有一个思维的跳跃,它对你的决策有很大的价值。从2008年到2015年,特别是2015年整个股灾的市场,可能有投资人能发现,我们的基金净值反而是一路上升。如果脱离开我们的宏观研究,以及宏观体系的决策,以及宏观性的量化配置,还有宏观性的风险识别,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从我们的经验来说,我们一直觉得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下来,这是自己在这个市场轻松的发展、轻松的生存之路。所以大家看我们公司网站,我们一直坚持这么三句话:第一,投资是艺术,就是当你研究到了一定的深度,你会发现你可以与市场进行交流。第二,艺术是一种享受,我们公司一直有一个原则,如果你挣到钱了,但是你很累,我们并不会高兴于你挣了多少钱,而是你的模式有问题,必须改正。第三,快乐增值。如果我们在这个市场挣了很多钱,我们不快乐的话,从我个人来说,我宁愿不选择这个市场。所以我们永远坚持一个研究之路、宏观之路,这是第一方面的心得,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启示。

  第二,我想给行业内的人一个启示,就是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我们在这方面可以谈一下我们公司的创新。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从传统的理解来说,只是理解到了一个风险控制。大家一谈到金融市场的风险都说风险控制,如果说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我们讲风险控制只占到风险体系的10%的权重。真正一个好的风险管理的体系,它应该有前面的一大块是风险识别。就是说在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占90%权重的,最具技术含量的,也最费精力的是风险识别,而不是风险控制。如果说你整个管理的投资或者管理基金已经到了风险控制这个程度的话,说白了就相当于你已经走到悬崖边,或者说听到地雷爆炸了,我抱着脑袋,选择舍一个胳膊或者舍一条腿,实际它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部分。所以从我们公司来说,我们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识别占到我们90%的权重。就以2015年的极端市场来说,当时我们基金为什么出现比较好的走势呢?实际风险识别占了很重大的一块,我们有很好的策略,但是在特定的阶段,风险识别远远大于风险控制。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区别是什么?风险识别是要在80%的人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之后知道我已经套得很深的时候,我已经面临风险的时候,你要在风险出现的三个月、六个月之前,你已经把自己的仓位全部走掉了,这就是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区别。风险控制说白了就是止损,我控制我的损失到这里,到了风险控制这一步,是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的,只要到了这里,我执行就行了。

  韩广斌:侯总说得非常好,其实风险控制我们认为是没用的,而且是有害的,我们公司就没有风险控制,其实所有的精力都应该在风险识别上。风险控制是一个后台的手段,所以我们从来不在银行发产品就是这样的,他说来风控,我说风控什么,你又不懂,我们是开车的,你在旁边瞎吆喝没用,都已经撞上了,已经没用了。你识别风险,调整了仓位,自然就控制风险了,那是一个结果。现在为什么我们跟银行都没联系,就是这样,他们全部都说风控。

  侯玉成:实际他们已经到第二步了。

  韩广斌:我觉得他们是本末倒置了,风控是我们专业人士在控的,他搞个后台在控。有人拿着枪顶着你脑袋的时候,你不可能干好活。

  主持人:侯总说的这点很好,但是我很好奇,是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被识别出来?

  韩广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你不可能识别所有的风险,它只是一个概率,你只能靠蒙,10次蒙对7次你就是一流高手。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总认为我们的判断是错的,不像别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每周都开会,我们觉得什么错了就会马上改,我们的核心就是我们经常发现我们的错误。关于风险能识别一部分就好了,不可能每个都能识别。

  侯玉成:我觉得这是可以给广大的投资人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风险的识别能不能识别出来,我举一个结论,以宏观经济的研究作为金融市场的决策,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一个启示,然后再谈这个识别度的标准。以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说,从1990年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推出比较市场化以来,一直到2016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大概是7轮,这7轮就表现为上升调整了一轮,有的是两年,有的是一年半,有的是一轮。往下再利率下调又是一轮,整个7轮调控,这个政策我给大家一个结论,大家可以回去看,它对金融市场的决策是多少?可不是99%,而是百分之百。打比方说,一轮货币政策的放松(降息),人民银行整个这一轮降息到了最后一次的时候,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往前推两个月,必然对应的是当前证券市场的最低位。人民银行一轮降息,比如说降了一年半,比如说2014年到2015年的降息,最后一次降息2015年10月,基准利率降到2.5%,2015年整个市场是大家觉得最看不准的,但是当年证券市场的底部是2015年最后一次降息,2015年10月24号,往前推两个月,也就是2015年的8月,整个市场的底部是2015年8月26号左右。人民银行在2007年到2008年也有一轮降息,最后一次降息是2008年12月24日,证券市场的底部是2008年的10月份。这是人民银行的降息醒悟。大家再看它的加息,整个加息最后一轮往前对应两个月就是金融市场的顶部,它的对应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韩广斌:这个在美国有没有效?

  侯玉成:美联储的政策我们也研究过,但是美联储采取的是在公开市场的指导,它对经济作用的作用力远远小于中国所延续的基准利率。

  从我们的经验来说我可以告诉大家,包括宏观经济到金融市场的风险识别,短的3到5天可以识别出来,比较难的,从我们的经验来说不超过半个月就可以识别出来。这是我给大家的结论。

  主持人:谢谢两位的精彩观点。接下来还有一点时间留给冯总和杨总,我们每个人3分钟分享您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冯立辉:实际上做投资,我们说过去的什么经验,这跟我们的出身背景有关系,我们在2006年之前是做一级市场的,也就是做实业和创投这一块。进入二级市场,我们找到的策略,核心的就是什么策略究竟适应未来的市场,而不是说过去的什么经验。刚才韩总也讲了,10年前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市场是变化的。我们还有一个策略,我们就去研究了什么样的投资方法是全球通用的,是美国成熟市场也这样,A股市场也这样。刚才我讲了,就是两个逻辑:成长和估值。格雷过去12年的投资历史,为什么每轮牛转熊的时候最后我们都成功地避开了,实际上就是利用这几条市场归类,我们有句比较经典的话叫“不赚最后一桶金”,也就是不吃最后一口泡沫。2007年也好,2015年也好,泡沫有多高,在座的金融人士都认识到了,我觉得核心是理性和纪律,也就是说100多倍PE的创业板该不该抛,大家是有感觉的,但是大家想博的是150倍,最后是到了120多倍。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体系就是利用牛熊的周期,然后去买入具备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的好企业。我们的投资分为两类,一个是股票池制度,能进我们股票池的企业在未来不能出现下滑或者是亏损,我们要找未来现金流很好,它可以低速成长,我们可以赚β的钱,比如说格力、万科未来很难赚到的钱,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赚周期的钱。当然我们更希望赚像腾讯这样的成长+估值的钱,这是我们的核心体系。但是在A股,如果分享过去的经验,我觉得就是在低靡的时候你敢买,在大家抢股票的时候舍得卖,就跟捡钱一样。

  主持人:谢谢冯总,最后是杨总来分享心得。

  杨丙田:我刚才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做的是预期和认知这两块,刚才讲的大基建板块很火,这个行业是不是会出现增长,通过财务数据发现确实是增长的,整个基建市场投资有几年,我觉得这个机会就来了。再讲认知,现在人工智能市场是非常火的,大量的人工智能代替了人,这时候看一个10年、20年周期的行业,我觉得旅游行业是

  一个大的环境,因为人都不干活了,旅游肯定是一个长周期的认知。我们的投资心得就是这样的体系,总归就是回到基本面。一个企业有没有价值,我们赚周期类的钱,比如说它未来3、5年的前景怎么样,我们要去看。另外是认知的钱,它未来10年能不能落地,这是我们的投资策略。我们公司从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都是这样的体系,包括我个人管理的主要是以专户为主,以前都不懂回撤是什么概念,宏观经济更大,我也分析不透,我只是讲讲我的投资方法,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想明白,我们是要赚哪一块的钱。

  主持人:谢谢杨总。今天我们第二场论坛就到这里了,由于时间关系,大家的分享很有限,没有关系,大家可以向几位嘉宾要一下联系方式,会后再做探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5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观点,谢谢各位。

  刚才5位嘉宾跟大家分享了他们对市场的观点和看法,时间已经很晚了,我们到现在为止,为期三天的第十一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到此圆满落下了帷幕,感谢来自国内外的各位精英位嘉宾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智慧,感谢他们的积极参与,感谢赞助单位、协办单位、媒体朋友的鼎立支持,我们在明年第十二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再见,明年见。

责任编辑:徐巧 SF18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