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9日17:22 新浪综合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原标题:两性兼具,攻守兼备 可交换债成私募“新宠”

  在资产荒背景下,随着当前监管的日渐趋严,新的资产不断地被挖掘追逐,一些此前并不为人所熟悉的资本工具开始进入各方视野,释放出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红利,可交换债便是其中之一。

  兼具股性和债性,进可攻退可守,可交换债凭借其转换灵活、发行便捷等特点迅速成为私募基金的新宠。截至9月20日,今年已有29只私募可交换债成功发行,另有17家上市公司披露其重要股东启动私募可交换债发行程序。

  从数量上看,目前总计已达46只的私募可交换债发行数量远超过去三年之总和;而在规模方面,这46只私募可交换债合计募集资金约为597亿元,是此前三年总和的两倍。有私募甚至坦言,未来可交换债会脱离小众状态,有望成为类似定增这样的“常用工具”。

  究竟什么是可交换债?用专业说法,可交换债的全称是“可交换公司股票的债券”,指上市公司股东发行的、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条件可以交换成该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的债券品种。可交换债券可看成是一种内嵌期权的金融衍生品,类似于可转债和股权质押。

  可交换债作为内含期权的债券,其最大特点是兼具股性和债性,拥有固定本息的同时享受股票市场上涨的收益,进可攻,退可守。“债性”能规避股票下跌的风险,而“股性”能享受股票上涨收益,属于既有收益保障又具有弹性的绝对收益品种,在目前股市、债市都缺乏趋势机会的大背景下是不错的选择。

  今年以来,可交换债市场呈现井喷态势,在一些私募看来,传统的定增市场已是一片“红海”,新兴的私募可交换债市场正成为机构掘金的新阵地。9月26日,合晟资产的徐华做客私募排排网进行线上路演,在路演中,徐总对可交换债也表达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徐总认为,目前可交换债之所以出现市场井喷的情况,可以从发行人和投资人两个角度来究其原因:

  1、从发行人的角度看,发行可交换债可以实现多个目的:一般股东发行可交换债是为了达到减持或者融资的目的,还有一些发行人会把可交换债作为定增投资的配套工具,进行市场套利。

  2、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投资可交换债可以满足本金的相对安全和获得较高的收益想象空间。可交换债可看成一个债券+期权的组合,兼具债性和股性,从债性上来看,相当于有了一个债券利息的保底收益,相对而言安全性要好于信用债。而从股性来看,可交换债因为具有转换成股票的的权利,因此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盈利的想象空间。

  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共赢,使得可交换债产品成为近期市场的“新宠”。徐总告诉私募排排网,虽然目前私募可交换债产品已成为“爆款”,但是也不能“闭着眼睛买”,尽管有债性兜底,投资者配置可交换债时依然需警惕风险。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可交换债类似于一种带有安全垫的炒股,如不能转股,仅仅靠拿债赚取票息则意义不大。因为可交换债的纯债收益率通常比较低,如果无法通过换股实现丰厚的收益,其投资收益一般低于信用债的投资收益。因此,选择发行人主体实力较强,标的股票成长性较好的可交换债来投资尤为重要。

  2、对于机构而言,根据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可以通过可交换债中换股价格、票面利率、修正、赎回和回售等条款设计,将产品设计成偏股产品、偏债产品和平衡性产品。投资者选择产品时,首先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偏股、偏债、或平衡性的产品,如追求低风险的投资者,就最好不要选择偏股的产品。另外,对于诸如单券投资比例限制、预警平仓线和封闭期等条款,投资者也需要留意。

  3、目前可交换债的供给还是相对较少,可能存在产品成立后欠配的风险,尤其是一些优质私募可交换债产品更是难求,因此私募可交换债产品管理人在一级市场的影响力确实值得关注。

  4、可交换债运作时间最少1年,一般是1~3年。可交换债的流动性较差,理论上可以交易所挂牌转让,实际上只能在大宗市场转让。对投资者而言,其流动性可能要弱于一些短期开放的产品。

责任编辑:徐巧 SF184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那些炒房的人真不怕泡沫破吗?

人们每一次判断房地产涨疯了,然后选择清空房地产,拿着从没见过的大数额现金去投资不稳定的股市,或者其他金融产品,或者去投资实体经济时,其结果都是一次次失望,因为非房地产的投资,都没有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高。

高科技才是创新只是一种迷信

企业创新,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效率最终反映在财务指标上,而终极的财务指标就是利润。如果工业4.0不能增加利润,要它做什么?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传统行业照样可以创新,照样可以提高效率。

房地产迷幻了一代中国人?

史蒂芬罗奇说,房地产迷幻了一代美国人,诱惑了许多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美国的问题可能会发生在中国身上,没有谁能肯定地说中国是个特殊的例子。几年前的这句话或许能给今天的我们一些警示,我们当从中吸取教训,及时醒悟,合理纠错。

当前经济最应警惕楼市过冷

无论采取什么限制性政策,房市交易归根结底是商品市场的交易行为,逃脱不了市场规律的洗礼,即便是以行政权力采取直接或间接的“休克交易”策略,也只能把问题和矛盾暂时压制下去---压制越久,将来的负面效应就越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