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佬逆袭 星石投资率先试水公募

2013年05月04日 00:04  中国经营报 微博

  夏欣

  在公募基金市场禁入垄断被打破之后,以北京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石投资”)为代表的私募正准备试水公募业务,会否成为江晖(星石投资董事长、 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等私募大佬逆袭公募的华丽开场?

  据粗略测算,目前符合“私转公”门槛的私募基金公司大概只有8~10家左右。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短期内私募基金根本无法与公募匹敌,但从长期来看,追求给客户带来绝对收益的“私转公”必将对大资管时代的新格局产生“鲇鱼效应”。

  另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证监会允许包括私募在内的资产管理机构进入公募基金市场的审批或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闸。

  杀手锏:连续六年的正收益回报

  近日,星石投资在其官网的组织架构图中新加上“公募业务部(筹)”这一分支。“我们将会第一时间申请公募业务,星石符合私募做公募业务的各项条件并且在团队建设、渠道开发、公司治理等方面做好了准备。”星石投资总裁杨玲称。

  截至2012年年底,星石投资管理规模达40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阳光私募公司之一,已与信托公司等合作推出了总计22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也是国内管理阳光私募产品数量最多的私募管理公司之一。

  记者了解到,星石投资“公募业务部(筹)”为平行于(私募)投资部、研究部的部门,未来公募部门与私募部门将共享研究团队以及公司其他资源。

  “从事公募业务,公司的核心还是围绕在投研上,只是将前端销售和清算、登记结算后台系统采用外包的方式解决。”杨玲估算,5亿~10亿元规模就能够覆盖成本。

  2013年以来,公募基金产品从审批制转到备案制,反而使一向依赖银行渠道的基金发行陷入营销困境,一些中小基金公司由于议价能力有限更是“举步维艰”。在这种局面下,采取外包方式的私募基金又如何在银行既定的发行排期中见缝插针?

  “熊市中从来没给客户亏过钱,使商业银行对我们投研能力的认可度比较高。而且,我们不需要像公募基金一样过于注重首发规模,不追求规模效应。”杨玲表示。

  记者了解到,此前,星石投资已经与包括工农中建等在内的主流商业银行总行合作全国发行私募产品,同时其还担任了国内11只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是国内与银行总行合作最多的私募管理公司。

  对于星石投资而言,此番进军公募绝非拍脑门之举,亦并非源于江晖的公募情结。“目前私募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高净值人群的数量相对有限,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其实产品已经相对饱和。”杨玲坦陈希望在新的公募业务领域有所拓展。

  据悉,初期,星石投资的重心仍然在私募业务上,公募策略可进可退。“做得好,资产规模相应增加,如果不成功,就收缩。”杨玲说。

  如果仅仅从管理规模上比较,私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与公募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其产品线也远不如公募基金覆盖全面。

  然而,“专注于权益类投资、一直追求绝对收益”,或许才是像星石投资这类私募基金真正见长之处。

  如果单独拎出基金业绩比较,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星石投资连续六年的正收益业绩绝对令任何一家公募基金都不能小觑。截至2013年4月19日,在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42.55%的情况下,星石产品逆市上涨60.96%。最为难得的是每年取得正收益,真正实现了绝对回报。

  星石投资骄人的业绩以及其收益风险配比决策模型的搭建,作为星石投资的灵魂人物,江晖功不可没。

  如果不是2007年从公募隐退,江晖在公募行业中的知名度与地位绝对不在一哥王亚伟之下。当年江晖在华夏基金[微博]因管理基金兴华、华夏回报在公募江湖成名之时,王亚伟在华夏基金尚藉藉无名。

  2000年至今,江晖在不同时期管理过的所有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同期股市如何变幻,他管理的产品全部实现正回报,这在公募、私募界绝无仅有。2008年金融海啸中,江晖管理的星石产品亦毫发无伤,并获得超过4%的正收益,在业内赢得了“风控大师”的称号。

  据悉,星石系列信托产品此前采用的是复制策略,总共发行22期产品,各期产品采用同样的投资策略,星石投资的公募产品也将采取复制策略。而担当基金经理的罗敏亦是星石投资经理中除江晖外的“二号人物”,简历显示其拥有13年投资经历,在新华人寿和长盛基金[微博]曾有任职经历。另据了解,罗敏此前管理的私募组合占比20%左右。虽然江晖并不直接管理公募产品,但作为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江晖在公司的研究平台体系中还是灵魂人物,预计未来的公募产品也会收益良多。

  然而,进军公募,采用复制策略是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星石投资表示:我们短期只发一只产品,专心做好业绩。“当业绩比较好的时候,如果监管允许我们发雷同产品,我们就发多只全复制。如果不同意我们就只发这一只,等到我们团队比较成熟了,再考虑做另外一只产品。”

  记者注意到,4月26日,证监会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条修订内容是,取消拟募集基金不得与基金公司旗下现有基金雷同的规定。这一规定或将为星石的复制策略大开方便之门。

  鲇鱼效应

  此前,公募基金牌照垄断以及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制度令公募基金一直为市场诟病。而随着资产管理机构进入公募市场,大资管时代公募基金牌照优势将不复存在,市场化的竞争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

  根据监管层的初步统计,大约有16家证券公司、1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符合私转公门槛的私募基金公司大概有8~10家。除了星石投资,重阳、淡水泉、朱雀、景林、尚雅、从容等私募基金也都在观望,有些亦有所动作。据悉,景林资产管理公司也开始从公募中挖角,进行多方筹备,深圳金中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有进军公募意向。

  从理论上说,如果仅从公司利润上看,私募基金的业绩提成制收入明显高于公募基金的固定费率制收入,特别是对于以“以追求绝对回报为目标,而且最终实现了正回报”的星石投资。虽然熊市导致过半私募基金由于没有实现正增长,而没有业绩提成,但对于连续六年正回报的星石投资,这或许不是问题。

  据悉,星石投资的公募产品设计的费率水平在1.5%~2%,或将略高于行业同类型基金费率(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费率一般在1.5%)。而且,杨玲表示,在初期探索阶段,绝不追求规模,还是以业绩为先。“我们希望首只公募基金产品规模控制在5亿~10亿元。”

  某私募基金公司负责人则表示,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不同,私募缺乏强有力的股东背景、也没有资本优势,但“我们与公募基金公司的最大不同是:不用在短期内证明自己。因为,私募公司高管就是股东,更在意长期的成功而非短期绩效。”杨玲说。

  不过,监管层将如何审批私募进入公募的资格是私募基金公司比较担忧之处。“毕竟要先申请资格才能从事公募业务,除了现有法规规定的基础门槛之外,审批会不会严格,还有什么其他软实力要求或隐性指标?”对此某私募基金公司负责人认为还有不确定性。

  “私转公”的隐形门槛

  发行系统

  从产品发行看,公募基金产品的发行对硬件有较高要求。私募基金目前的估值、净值发布等程序都是由信托协助完成,自身的发行系统相对较弱。

  销售渠道

  不少私募基金的营销团队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就1~2人负责营销以及与渠道沟通。而发行公募产品则需要较大的营销团队。

  投研团队

  目前,私募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只有几位研究员,覆盖一些研究的重点行业,对于公募基金的研究团队来说,需要有较大的覆盖面,基本上行业研究是全覆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东原副省长黄胜一审被判无期
  • 体育亚冠深度策划-BIG4刷新七纪录 视频
  • 娱乐赵薇回应《致青春》质疑 否认求档期庇护
  • 财经资深人士谈最佳买房时机:闭着眼买都赚
  • 科技马云:我这把年纪做互联网有点老了
  • 博客马未都:中国大学生缘何投毒杀人
  • 读书王蒙尘封四十年之作:这边风景
  • 教育“牛小”调查:学区房价格暴涨近千万
  • 育儿3岁女童疑遭邻居男子性侵致下体出血
  • 谢百三:2000亿RQFII会引发大牛市吗
  • 谢作诗:卖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
  • 李光斗:阿迪王是否标志中国山寨时代终结
  • 罗天昊:撤县改市热的体制根源
  • 张捷:全球信用博弈的黄金战场
  • 倪金节:央企补贴不应该再给了
  • 徐斌:中国大妈扫金的逻辑
  • 叶檀:做空非阴谋 做多非爱国
  • 黄鸣:商人不应丢弃贵族精神
  • 金岩石:新国企倒逼新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