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1日14:20 钱生钱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破解企业上市陷阱的终极套路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列举了让投资人欲哭无泪的忽悠绝技,那可真叫一个绝。我们列举的“四大忽悠”分别是:“明年报材料”、“XX机构领投”、“已经报辅导”、“赚成长的钱”。既然有人忽悠,那就一定有破解忽悠之道。接下来我们逐一破解。

  首先,别被业绩亮瞎眼。投资人都喜欢爆发性强的行业,然而,动辄50%、100%甚至1000%的成长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特别是对于传统行业和某些周期性行业。比方说著名的三板“转板概念股”,三年近10倍的业绩增长闪瞎了无数围观群众的双眼,而“预计2017年一季度业绩大幅度下滑”则意味深长。“相信常识,不要相信奇迹”是老一辈投资人留下的至理名言。

  对于“已经报辅导”这一点,IPO的辅导期通常在3-6个月,对于那些动辄辅导数年或“永远在辅导”的公司,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规范困难、信息披露障碍、业绩波动大等问题,而这些都是监管层的IPO审核重点。

  XX机构领头,这的确是企业的某种骄傲,但有些企业可是一边有人投,一边有人卖。企业IPO后,董监高手中的股份将会获得大幅度的增值,因此没有特殊的理由,董监高不会轻易出让手中的股权。然而,对于某些一边喊着“pre-IPO”,另一边又大肆减持手中股份的董监高,如果不是陈光标式的道德楷模,就真要三思了。投资人的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说现在一些企业的融资模式是“pre-IPO融资--最后一轮pre-IPO融资--报辅导--再做pre-IPO融资就剁手的pre-IPO融资”。对于一些年年报材料,月月pre-IPO的企业,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如果投资人不仔细考证就随意投资,那么大概率会把pre-IPO做成pre-IPO的平方甚至pre-IPO的三次方。那些董监高自然乐在其中,投资者可惨了去了。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规定:最近3个会计年度扣非后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则规定: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在实践中,券商的质控往往自行划定“申报期扣非后净利率不少于3000万元”的质控标准,对于某些营业收入只有数千万,利润只有几百万,甚至未弥补亏损还未补足的企业,拿出一年后“神奇的扭亏为盈”并且大幅度增长的业绩预测申报IPO,若非奇迹发生,那么离IPO的距离真的还隔着十条长安街。当然,确实有些扣非后净利润低于3000万,甚至是最后一期亏损的过会案例,但常言道“天涯何处无芳草”,投资人在对此类企业做出投资之前,还是要仔细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别最后股票牢牢地砸在手里,永远没有机会卖。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前有新宝电器三次闯关,后有三棵树八年抗战。千言万语说了那么多,实际控制人IPO的决心才是最关键的。当然决心这东西,挂在墙上不行,要撸起袖子才行。比方说,是否明确了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聘请了专业的董秘和财务总监、是否配合中介机构的工作、是否补缴了税款和职工的社保公积金等。但是,对于那些张口闭口IPO却一毛都不肯拔的铁公鸡,还是“敬而远之”为妙。铁公鸡,上市后也就算了,很多投资者拿他们没办法,但是上市前就开始表现出铁公鸡的特质,那千万不能“惯他毛病”,就让这样的公司永远钉在pre-IPO阶段吧。

  总之,万事都有套路,套路的一面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另一面是破解套路的对策。孰轻孰重,谁是谁非,全在投资者自己的判断。(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张彦如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