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0日10:29 中国金融杂志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稳步向一流金服集团跨越——访全国政协委员、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

  本刊记者 魏革军 孙芙蓉

  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的关键期,也是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期,银行业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对形势的急剧变化,商业银行应如何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建平:银行业未来一段时期,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短期看,可能挑战更大一些,如经济增速下行、淘汰落后产能,不可避免会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压力;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同业竞争加剧,不可避免会造成银行整体息差的收窄,等等。但从中长期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银行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仍然巨大,特别是传统过剩产能将逐步“出清”,各类新兴行业、新兴产业将加速发展,为银行新一轮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对银行个体而言,能否有效应对当前的挑战,同时把握好中长期的机遇,考验的将是办银行的真本领。

  各家银行的经营理念、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转型发展策略也有所差异。就兴业银行而言,未来几年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高歌猛进。要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外必须靠深耕客户、做实基础、做优特色,对内必须靠精细管理、整合资源、提质增效。落实到经营管理上,关键是要紧紧盯住“两个着眼点、一个基本抓手”。

  第一个着眼点是“提升专业”,就是着力提升各项业务的专业能力、综合服务的专业能力、配套保障的专业能力,真正靠专业赢得客户、靠专业创造价值。比如,现在客户对银行综合化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兴业经过多年布局,拥有了信托、金融租赁、基金、消费金融、数字金融等多元化金融牌照,可以说“抓了一手好牌”,下一步重点就要加大内部的整合,真正形成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的专业能力,把“好牌”打成“好局”。

  第二个着眼点是“提升效率”,就是要着力梳理、简化各项工作流程,持续提高业务决策和客户响应效率。比如,各类重要业务的发起、尽职调查以及审查审批流程,今年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流程和耗时上砍掉三分之一以上。

  “一个基本抓手”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方面,近期我们已着手推进新一轮专业化改革,重点从客户和产品两个维度,整合、优化总分行组织架构,配套完善风险管理、计划财务、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机制,既推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综合化,又推动实现细分产品与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

  记者: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是重要的一环。您认为股份制银行在改革中的着力点在哪里?兴业银行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高建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新常态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对商业银行而言,服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政治责任,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具体该抓住哪些关键点、着力点,首先要深刻理解其提出的背景和逻辑。

  近年来,我国旧有经济发展模式下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有几个突出表现:一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部分新兴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二是企业杠杆率不断攀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从2008年末的114%上升到目前的210%左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偏高水平;三是受人口老龄化、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等因素影响,企业综合成本持续上升。这些问题导致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指出,我国企业的资产回报率2009年是4.54%,2015年已下降为1.81%,企业经营压力显著上升,并造成宏观经济增长动力明显疲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实际上是对这些突出问题开“药方”,针对性非常强。

  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对症下药。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着力点:一是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抽出对“僵尸企业”的金融支持,压缩产能过剩行业中的金融资源总量,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帮助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兴产业、新兴经济以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技术水平短板活动的支持力度,以此减少无效供给,增加高质量供给。二是要创新融资模式,降低企业杠杆率。主要是积极开展直接融资,加大不良处置力度,降低企业整体财务风险及经济系统性风险。三是要落实社会责任,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包括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规范服务收费等。

  围绕这些方面,兴业银行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比如,进一步明确重点行业、区域、客户和产品的发展策略,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省市作为重点区域,将各类新兴产业作为重点行业,将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带动力强的项目作为重点客户,将满足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金融服务作为重点产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又比如,充分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大力开展永续债、投贷联动、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业务,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长期限的资本性资金,截至目前参与设立的各类基金达数十只、金额超千亿元。再比如,通过降息减费、提质增效等多种措施增强金融服务水平,2016年仅银行母体主承销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就超过4000亿元,发行利率比贷款利率平均低107.5个基点,当年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70多亿元。当然,商业银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课题,包括新的服务对象、新的业务需求等,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创新,这实际上也是银行探索推动自身转型发展的过程。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出明确要求,这也成为今年两会讨论的热点问题,监管部门明确提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高建平:金融体系如何“脱虚向实”确实是近期各界议论的一个热点。客观讲,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加剧,金融机构出于对自身商业利益的追逐,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出现不够均衡的情况。如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减少对回报率下降、风险加大的传统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的资源投入,对需求旺盛、投资回报较高的房地产行业投入资源相对较多;又如近几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兴起,某种程度上出现一股“全民办金融”的浪潮,由于参与者良莠不齐,呈现一定的金融乱象;再如个别金融机构经营过于激进,扰乱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等。

  监管部门由此明确提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应该说非常及时也非常正确。但在具体实践中,金融服务相对比较抽象、专业,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又是密切相关,如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合理界定正常与非正常金融活动的范畴、边界,可能会导致监管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刀切”地把一些原本正常的金融业务也划入“脱实向虚”的范畴,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最终损害实体经济的效率。

  所以,我们建议并呼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既推动金融机构真正“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又避免影响金融机构正常经营,鼓励金融机构有效发挥应有的金融服务功能。对金融机构个体而言,也要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坚决贯彻国家政策和金融监管要求,严守合规经营底线,更加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记者:十八大将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今天,绿色金融已成为中外金融界的共识。兴业银行是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在这方面始终起标杆作用。请您谈谈如何发展绿色金融才能兼顾环境效益与银行效益的最大化?

  高建平:从我们的实践看,发展绿色金融,环境效益和银行效益是高度一致、内在统一的,不存在割裂,更不存在对立。其中的原理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要求对环境和资源问题作严格的考量和筛除,首先排除了相关业务和项目的环境和资源风险,确保了业务和项目的可持续,从而降低了总体风险,保证了银行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一套成熟的绿色金融业务规则,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以快速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相应改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业务流程、影响规模扩张速度,但长期看,对银行经营尤其是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显著的。

  环境效益和银行效益的内在统一,在兴业银行11年的绿色金融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证实。作为国内绿色金融的开拓者、领导者,以及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获得了环境效益和银行效益的双丰收。从环境效益看,兴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预计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264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408万吨,节能减排量相当于关闭170座100兆瓦火力发电站,或740万公顷森林每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从银行效益看,一是开辟了新的业务门类,加快了经营转型的步伐。目前,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已涵盖绿色信贷、租赁、信托、基金、投资、消费等各个领域,成为集团一个重要业务门类和拳头产品。二是直接经济效益显著。截至2016年末,我们已为1万多家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提供绿色融资超过1万亿元,绿色融资余额近5000亿元,而这块资产的不良率不到0.5%,远低于行业以及我行自身平均不良水平。三是通过采纳“赤道原则”,引进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和环境风险管理流程,既完善了公司治理,也提升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四是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

  当然,考虑到绿色金融在我国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其兼具环境效益和银行效益,有较好的商业可行性,但要推动其超常规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我们也多次呼吁,在严格审核业务真实性、规范业务准入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持。比如,对绿色金融业务实行比较优惠的风险权重和资本监管要求,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得到更加准确的风险定价,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根据绿色金融所支持项目实现的节能减排效果,对金融机构进行专项奖励;等等。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各类金融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请结合您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谈谈现阶段银行业该如何稳发展、防风险?

  高建平: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和动能转换升级过程中,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必然向银行业传导,风险问题不容小视。对此,中央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并作了相应部署和安排。

  《政府工作报告》说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并不意味着局部领域、个别金融机构不会发生大的风险暴露。对银行个体而言,当前稳发展、防风险仍然是头等大事。具体看:

  一是要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要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一切业务活动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效率、有利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依归,坚决反对各种“脱实向虚”“自娱自乐”甚至助长泡沫的做法。要牢记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规律,持续深耕客户,做实做深客户关系,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客户的业务”,从源头上防控风险。以清收、重组为主,继续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存量金融资源。

  二是要坚持稳健经营、提升管理。坚决摒弃“以大为美”、简单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合理把握发展速度和节奏,调整优化甚至是重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推动资产负债的再平衡,防范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把更多精力和重点放到提升管理、夯实基础、提质增效上来,通过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补短板、强基础,向管理要效益。坚持“轻资本、高效率”发展道路,自我革新,推动自身“去产能、去杠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三是要读透政策、严守合规。要深刻领会、准确理解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按党的规矩办事”,既敢于、善于以创新的手段、创新的工具,精准发力,有效服务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严守合规边界,防止盲目作为、乱作为。要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各项金融监管要求,自觉维护金融稳定大局。

  记者:在2016年两会上,您提出要关注和防范商业银行“资本紧缩”风险。近年来,银行业在补充资本、节约资本方面积极探索,如纷纷提出向“轻资本、高效率”转型。当前形势下,能否谈谈您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认识和建议?

  高建平:资本是银行经营的“本钱”,其充足情况不仅反映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决定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对银行而言,伴随着业务发展,资本补充是一项永恒的课题。资本补充,有外源补充和内生积累两种基本途径,具体采取哪种方式,与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监管要求以及资本市场状况有关。比如,前些年,国内银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规模增长很快,同时监管要求又不断提高,仅靠内生积累难以满足,这时就要更多依靠外源性的资本补充。而当前及未来几年,随着行业规模增速下降,投资回报下降,外源性资本补充明显越来越困难,这时银行就要更多“眼睛向内”,在内部挖潜,以内生积累为主。

  当然,这其中也有矛盾和难点。一方面,行业投资回报下降,特别是近几年不良集中暴露,这本身极大削弱了银行依靠内生积累补充资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银行保持一定的规模增速,以满足实体经济的服务需要,同时资本监管又保持高要求,目前银监会对国内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要求事实上比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更高,这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

  所以,我们建议监管部门加强研究,一方面继续鼓励和支持银行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合理补充资本;另一方面,按照逆周期监管的精神,适时适度调整资本监管要求,包括资本充足率、资本计量办法以及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要求,在稳发展、扶实体与防风险、强监管之间取得更加科学合理的平衡。

  记者:当前,互联网技术推动的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数字化金融浪潮对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深远影响和挑战。中国银行业如何作为才能引领金融科技潮流?贵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有何实践成效,未来有何规划和设想?

  高建平:近几年,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对金融业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影响超过很多人的预期。但就此断言银行业将被彻底颠覆,我认为过于武断。事实上,银行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科技革命的冲击,但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没有变化,也未见被颠覆,反倒是银行机构借助科技进步,不断改进业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持续发展壮大。当前,面对金融科技的风起云涌,银行业依然可以借势前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银行有几个比较优势:一是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二是对新事物的开放心态;三是资金、人才、客户和品牌的积淀。只要银行能够始终敬畏规律,锐意创新,就一定能够在科技发展大潮中继续发挥金融服务的主流作用。

  兴业银行长期坚持科技兴行战略。近两年,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我们进一步提出信息科技的角色要从原先的支持保障向引领业务发展和转型创新转变,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也取得明显成效。反映到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从底端到前线、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方位改进和探索。

  一是强基固本。较早确立了全行集团的云化战略,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平台和大数据智能云平台的构建,初步搭建了满足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科技基础设施。

  二是改进产品。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小微金融、消费金融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自动化信贷审批流程,在零售和对公领域全面实施移动支付战略,在投资理财领域开发智能投顾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推出“黄金眼”系统等系列产品。“黄金眼”还成为2016年度Gartner全球数据分析创新案例。

  三是创新模式。以银银平台为例,从2004年我们开始构建这一平台,以联网合作、共赢共享、科技输出为纽带,现已延伸形成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联结网点超过4.6万个,为313家村镇银行、城商行提供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服务。目前我行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商。

  四是改革体制。我们建立了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探索区块链、机器人、生物识别等前沿金融科技课题,现已形成多项成果。2015年,我们还成立了独立法人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公司,作为集团金融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并参照互联网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作。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想,保持什么样的精神可能比预测未来金融的具体形态更加重要。对于兴业银行来说,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对金融要保持敬畏,对科技要怀抱热爱,不断探索利用科技改善金融,使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加智慧,对客户的服务更加优良、到位。

  记者:股份制银行一向是中国金融创新的主力军,尤其地域等先天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金融市场业务、养老金融等众多细分市场引领同业,形成独特的差异化商业模式。从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角度,请您谈谈兴业银行的创新文化

  高建平:创新是兴业银行非常重要的基因。兴业银行起步于福建,相比同类型股份制银行,在地域、股东背景等方面劣势明显,如果不是靠锐意创新,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市场地位和局面。总结兴业的创新文化,我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趋势、率先布局。兴业银行历来重视对市场趋势的研究和把握,对于看得准的趋势,即使短期收益不明显,也敢于并舍得投入,率先布局。比如绿色金融,2006年介入时,国内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前景也不明朗,但我们认为绿色环保是大势所趋,所以坚决投入,持续耕耘,这才有了今天的绿色金融品牌。又比如金融市场业务,早在2002年,我们就认识到金融市场的深化和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从2003年开始布局,先是在上海设立总行级持牌机构资金营运中心,后来又陆续设立了总行投资银行部、资产托管部、资产管理部等金融市场部门,并相继设立或收购信托、租赁、基金等非银子公司,形成在金融市场业务和综合化经营上的先行优势。养老金融也是类似的情况。

  二是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因“先天”不足,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兴业银行一直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勤跑市场”“勤跑客户”以及“爱拼会赢”的文化。这使得我们这支队伍市场嗅觉比较敏锐,善于发现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比如同业业务,我们最早是从证券资金清算做起,这块业务当时国有大行根本看不上,但通过我们多年持续耕耘,成为兴业一大特色和业务门类。

  三是依法合规、容错纠错。创新都是从无到有,在创立之初往往缺乏制度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规矩地蛮干乱干。在创新工作上,我们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遵循基本的行业规律和会计准则,确保创新业务的成果和风险可识别、可计量、可监测、可控制,要“说得清楚、解释得明白并且可以量化”。另外,为鼓励基层创新,调动大家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局部先行、个案突破,在业务初期设置一定的容忍度,允许试错,让市场和实践检验,并在检验中不断纠正完善,成熟了再全面推广。

  记者:经过近30年、尤其是上市10年来的快速发展,兴业银行成功跻身国内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站在新的起点上,您对兴业银行的未来有何期待?

  高建平:兴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产物,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创造的大好发展局面,归功于广大股东和客户的信赖支持,归功于全体兴业人的拼搏奉献。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新起点上,我对兴业银行的期待是,不忘理想,脚踏实地,继续坚定不移打造一家把社会责任、坚守绿色理念始终放在第一位,受客户信赖、受股东喜爱、受同业尊重的一流金融服务集团。反映在新一轮五年规划中,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围绕投资型、结算型、交易型这“三型银行”建设,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希望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成为国内同业中转型最成功、最具综合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的银行集团。我有幸自筹建以来一直在兴业银行工作,一路走来,在与广大兴业同仁的携手奋斗中,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太多的“想不到”逐一变为现实。我相信,兴业银行未来还会不断创造惊喜,“一流银行、百年兴业”的梦想也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王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