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11:51 《钱生钱》

We want you!2016首届中国波特菲勒奖评选正式开始!基金、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资管能力孰优孰强?请点击【投票】,选出你心中的最强机构!

  A股半月谈

  半月综述:10月上半月的走势,其实也就是几个工作日的走势,因为十一假期占去了很长时间,再加上周六周日本身就不开盘,10月上半月,不管怎么说,少“折磨”投资者几天也挺好。不过,十一期间,外围股市走的非常棒,这似乎成为了一个传统,只要我们一放长假,总是吉多凶少。十一后大盘高开高走,当天收复3000点,几天便上攻到3050点。但3050点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被攻破的,由于成交量始终维持在2000亿之下,因此大盘经过短期上涨后,选择了横盘观望。其实,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走势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10月下半月会奠定整个第四季度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总结一下半个月来消息面的情况。

  第一,当然是楼市。北京限购新政:二套房首付比例50%。广东:禁止售楼广告宣传地王。国庆首日成都郑州接连出台楼市新政。成都:二套商贷首付至少40%。济南:有三套房家庭不得再购。无锡:提高二套房首付。武汉:二套房首付提至50%。深圳:二套房首付提至七成。9月长沙房价创下今年同比环比最高涨幅。珠海:本地限购三套。南京:当地单身限购一套。中山:第三套不能公积金贷款。福州:3类居民家庭购房将受限制。国庆期间北京深圳郑州济南等超过20个城市发布楼市限购令,真可谓空前绝后。接下来可以肯定的是楼市会暂时熄火,但是大家最关心的是股市能否有所起色。很多人判断楼市资金会转战股市,这也是十一后股市上涨的一个心理因素。不过细细想,楼市资金多数为长期资金,进入和撤出都需要一定的周期。还有,A股怎么会走寻常路?这么多人都认为楼市资金会转战股市,那么按照逆向思维,A股应该不会有什么起色。

  第二,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出国旅游海淘族均有利好。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相信2017年从二季度开始,又该炒作MSCI了,借着人民币加入SDR的春风,明年纳入MSCI估计成功率很大。

  第三,香港证监会9月批21张资管牌照迎深港通。深港通已经板上钉钉了,现在要做的就是选好具有实质性利好的公司。

  第四,9月出口同比降5.6%,远低于预期。进口增长2.2%。贸易顺差2783.5亿,收窄25%。海关总署:增速逐季回稳。出口已经失去了当年三驾马车之用,不过进口数据的下降的确出乎意料。这说明什么呢?国内需求降低?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第五,债转股成A股新风口。我们一直认为债转股只对垃圾股本身是利好,对银行、对投资者都要看两面性。不过既然债转股成为一个新的风口,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抓住其中的赚钱机会。

  趋势分析:长期来看,仍然看不到曙光,因为宏观经济仍然表现平平且无趋势性改变。短期来看,A股还真有可能表现一把。

  量能分析:量能是目前制约行情的重要因素,上涨不放量,或者说上涨时放出的量能不理想,行情就无法往纵深方向发展。还是之前的观点,2000亿以上是维持3000点之上的标配,而要想突破前期高点,成交量必须要达到2500亿或者3000亿之上。

  支撑和压力位:目前的压力位是3050点、3090点、3100点以及前期高点,支撑位是3000点、2980点、2950点、2920点、2900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上方压力不好突破,但下方支撑也非常强劲,这也是几个月来A股底部逐渐抬高的原因。

  操作策略:由于交易日太少,我们在10月上半月没有找到合适的交易机会。目前空仓,等待下一个交易的机会。(文/博闻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蔡越坤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债务违约下的万亿投资机会

随着债转股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资产的深入推进,以及A股市场上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嗅觉灵敏的投资人正在迅速布局不良资产投资市常未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上会出现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以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普通投资者无需大规模购进美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大规模卖出人民币、购进美元的投资行为已不可取,人民币双向宽幅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投资者和普通家庭需要做的是多元化配置自身资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对赌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换汇操作。

万达携巨资入侵好莱坞?

万达携巨资而来,甚至与青岛政府在东方影都出台补贴40%制作费的强力优惠政策。好莱坞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可以扩大自身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美国享受产业落差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

标普敲响中国信贷恶化警钟

首先,中国企业信贷恶化状况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是否得到真实反映?是继续放任各种不良贷款虚报还是将不良贷款的真实盖子揭开?不良贷款数据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是否准确,更关系到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是否到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