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11:51 《钱生钱》

We want you!2016首届中国波特菲勒奖评选正式开始!基金、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资管能力孰优孰强?请点击【投票】,选出你心中的最强机构!

  中美储蓄PK进行时

  有个数字大家看过一定会非常惊讶:超过62%的美国人的储蓄账户存款不足一千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根本没有储蓄账户。我们都知道美国人不爱存钱,但没想到数字比想象的更加夸张。相比之下,2005年,中国储蓄率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19.7%。在过去的近十年时间里,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依旧居高不下,2015年的最新数据是46%。

  其中的秘密在哪里呢?

  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为月薪两千美金,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而在中国,月入5000元,房租已经占去将近一半工资,而若下馆子,除去食宿,就几乎是月光,更别谈购物,买房买车更是奢望。具体来说,在中国,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而在美国,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务,比如美容美发或涉及知识产权,除此之外,美国物价要远远低于中国,就连made in china的商品漂洋过海之后,常常也比中国国内便宜很多。

  再说买房。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而在北京,面对校园周边每平方米超过10万元的房价,按照现在的工资计算一下,即使去买六环外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月入上万的工薪族也要奋斗至少60年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而在美国的二线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价格40万美元左右,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积,不包括附赠的前后院。现在,中国有很多二线城市的房价突飞猛进,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得起了。

  当然中国人存钱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看病贵,子女教育贵。到了退休年龄,我们从工作岗位光荣下岗。工作了大半辈子,以为可以颐养天年了,但是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退休后收入会明显减少。如果想要退休后的生活水准不降低,就得在我们工作的几十年里提前挣够养老钱。有一句话说,一病回到解放前。虽然现在有医保,但是还是不得不面对进一次医院花掉半个月收入的现实。现在教育费用水涨船高,对于有了子女的人来说,子女的教育费用当然是必须要提前攒的,而且得早攒。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同样需要老爸老妈付出大半辈子的储蓄,没钱娶不起媳妇、没房没车没有姑娘愿意结婚是现在的大势所趋。

  而美国收入高,物价低,美国人为什么还是存不下钱?存钱无外乎两个目的:为自己存养老和看病的钱;为子女攒上学和结婚的钱。基于上述两目的,美国人根本没有存钱的必要。

  大学阶段,美国人往往不靠积蓄付学费,他们靠助学金和贷款。美国大学助学金申请是有讲究的,许多学校有规定:谁越穷,申请到的助学金比例就越高。比如一些名牌私立大学,规定学生家庭年收入低于6.5万美元,学费生活费就可以全免,低于12.5万美元的学费全免。美国人没有结婚一定要买房的概念,男方更没有结婚前一定要准备婚房的压力,有房无房、有车无车更不是一对恋人是否结婚的决定因素。

  在美国,年满65岁的老年人可以申请联邦医疗保险卡,用以享受优惠的医疗和药物价格。穷人可以申请白卡,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其中包括了长期护理费用。没有存款的必要,选择“活在当下”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因此,作为我们个人,存钱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高房价会导致很多家庭背负高额负债;而作为国家层面来说,“给大家减负”该提上日程了。(文/运帷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蔡越坤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债务违约下的万亿投资机会

随着债转股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资产的深入推进,以及A股市场上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嗅觉灵敏的投资人正在迅速布局不良资产投资市常未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上会出现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以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普通投资者无需大规模购进美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大规模卖出人民币、购进美元的投资行为已不可取,人民币双向宽幅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投资者和普通家庭需要做的是多元化配置自身资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对赌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换汇操作。

万达携巨资入侵好莱坞?

万达携巨资而来,甚至与青岛政府在东方影都出台补贴40%制作费的强力优惠政策。好莱坞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可以扩大自身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美国享受产业落差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

标普敲响中国信贷恶化警钟

首先,中国企业信贷恶化状况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是否得到真实反映?是继续放任各种不良贷款虚报还是将不良贷款的真实盖子揭开?不良贷款数据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是否准确,更关系到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是否到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