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台湾学习城镇化

2013年03月08日 10:41  《钱经》杂志 

   文/本刊记者  张蓓

  那些感同身受的家乡巨变;充满热血与奋斗的大城市情结;和遭人诟病的社会资源分布问题,无不让人感慨两岸诸多的相似之处。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台湾战后60年的城镇化历程,更多的恐怕是关于差异的感慨。

  几年前,论坛上曾有一位70后出生的台湾人发的一篇长帖,讲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台湾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当然,其中关于政治变迁的内容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但一些生动的生活变化也让人印象深刻:家门口从安静的台北市郊小路,变成洋快餐林立的热闹商业区,房价更是连滚带爬地翻了几番;用栏杆圈养几头大象和猴子的圆山动物园从市里搬到了郊外的木栅,占了整片山头,号称亚洲最大;只有一条支线铁路——北淡线的台北地区也逐渐拥有四通八达的大规模捷运系统。

  的确,这样的生活细节在大陆人的记忆里也在光怪陆离的上演着,不仅如此,连我们津津乐道地30年高速发展,在台湾也不曾错过。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并保持在8.2%的水平,60年代为9.1%,而70年代则为10.1%,至1986年上升为11.6%。

  同样的,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但不同的是,当大陆很多专家坦言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40%的时候,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突破了70%,目前更是高达80%。短短60年,台湾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数目都增长了近10倍,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4个百分点,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完成的城市转型。

  最大的不同是均衡发展

  纵观台湾60年的城镇化发展,与大陆最大的差别就是从战后起,中小城市发展较好,没有出现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的情况。更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汤韵利用城市规模法则得出的结论:从1986年起,台湾城市规模分布越来越倾向于分散的力量。在转折点之前,台湾前五大城市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集中于首位城市。例如第一大城市台北与第二大城市高雄人口差距达到110万。而转折点之后,排位在第六大城市之后的众多中小城市规模相近,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例如,2006年第七大城市三重市人口为394757人,而第八大城市新庄市人口为392472人,二者差距仅为2万。

  尽管随着台湾社会的演进,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到大城市发展,台北人也像上海人那样常常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尽管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一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唱出了许多台湾“60后”的回忆,但与大陆很多小城镇相比,台湾的小城镇的确有很多不同。

  在汤惠民的眼里,虽然家乡大多数的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从未担心过自己的家乡会像大陆的一些小城镇一样只剩下留守的老人们,“我们那个镇子被划归台南市规划为科技园之后,有很多外地年轻人到我的家乡工作,家乡也越来越有城市范儿,7-11等便利店几步一个,生活起来也非常方便。”

  最大的优势是产业规划

  台湾城市规模体系之所以能实现较为均衡的发展,主要受其产业发展的影响。战后初期,台湾采取的是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一系列土地改革与经济改革措施加速农业的生产,并且利用农业剩余来培育工业。这样的经济结构带动了农业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因而造就了一大批以此为生的中小城市的成长。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经济发展政策转为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模式,劳动密集型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使资本与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聚集。为了适应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体系需要,台湾主导产业无论是早期的纺织、服装业,还是后来的电子、电机、信息产业,都具有独特的网络生产形态,即下游企业经常围绕着上游大厂周边分布。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虽然快速,但人口在各级城市的分布也是均衡的。

  到了80年代,工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高昂的土地、人力成本以及严苛的环保要求等,使之无法与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抗衡,服务业成为主导城镇化的新动力。在此背景下,都会区中心的大城市人口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衰退,而都会区周边众多的中小城市则发展快速,工业生产逐渐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城镇迁移,预示着台湾城镇化发展已显示出离心化的特征。

  政府能量到底用在哪儿?

  大致而言,世界城市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自行发展,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选择;另外一种是政府主导,进行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多是市场选择的样本;而新加坡则是政府扶持的典范。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政府扶持和市场选择相互结合,而台湾正是如此。

  战后台湾当局所推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推动地方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分布的政策对于构筑均衡的城市规模体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和大陆政府主导的大规模造城运动不同,台湾推行的这些政策更多的集中于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方面。比如,从1974年起台湾进行的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了高速公路网、铁路网以及港口运输网。这些建设将台湾到各区域,特别是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紧密连接,实现通勤的便利,使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更为均衡;另外就是从1979年起,政府实施的各种促进文化娱乐与教育设施不再集聚于台北和高雄两大城市的规划,要求每个市或县均建立一个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图书馆、博物馆和音乐厅。政府积极建立医疗保健网,与已形成的生活区体系相适应,整个台湾地区被划分为18个医疗区,每个医疗区具有自己的医疗保健系统,此划分防止了医疗服务集中于台北等大城市,使医疗设施的分布更为均衡,有利于人口分布的合理化。

  当大陆游客在台湾欣赏惬意迷人的海岛风光时,常常对台湾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以为然,总觉得即使是台北,也缺了些北、上广城市的豪华与气派,但面对用60年时间完成均衡城市化的台湾,我们也许不该继续沉迷于畸形膨胀的超级城市的浮华迷雾,而是该思考身边那些有明显功能缺陷的小城镇和盲目扩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案件正在侦查阶段
  • 体育欧联杯-贝尔破门国米0-3热刺 切尔西0-1
  • 娱乐李天一涉嫌强奸罪被检察机关批捕
  • 财经国税总局: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没可能
  • 科技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公布:4月1日起施行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温家宝十年影像记忆
  • 读书朝鲜战争除志愿军外还牺牲了多少人
  • 教育教育部长:取消高考会让有钱人占便宜
  • 育儿3.8女人节-当妈后也做幸福的小女人
  • 朱恒鹏:政府是否应该增加医疗投入
  • 陈永昌:从两会看中国经济的运行走势
  • 金岩石:女权经济 强悍的生产力
  • 罗天昊:中国应开放移民 引进1亿女青年
  • 刘石:谁为李杨代表5年赚300亿的牛皮埋单
  • 叶檀:铁道部改革只有用中国模式
  • 刘杉:中国开始收缩货币政策
  • 章玉贵:房地产调控难见显效的三大症结
  • 王海滨:香港地产高价的悖论
  • 朱恒鹏:以药养医局面为何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