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人眼中的城镇化

2013年03月08日 10:39  《钱经》杂志 

  文/本刊记者 郭建杭 汤惠民

  台湾翡翠专家

  当汤惠民在午夜,饿着肚子到楼下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买吃食的时候,他总会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候,脚下所站之地都是一片一片的水稻田。更多类似的感受恐怕就是普通台湾人眼中的城镇化。

  现年46岁的台湾翡翠专家汤惠民,出生在台湾南部距离台南市半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小村庄。三十年前,这里是大片的水田,三十年后,这里已经是台湾南部一个大规模的高新技术园区。

  而在汤惠民描述的他所亲身经历的生活历程中,似乎有太多让大陆人熟悉的城市变迁和感触。

  家乡巨变

  台湾的十大建设贯穿于整个20世纪70年代,也影响了几代台湾人。1967年汤惠民出生的时候,家人和邻居都是以农业耕种为主的生活方式,在国中做老师的父亲每月能赚到300~500台币的薪水,包括自己家在内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着实不算好。这样的情形持续到汤惠民读国小的时候,蒋经国所提的十大建设开始大规模实行,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发展工业,为台湾80年代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落实到汤惠民的家乡则是在村子周围开设了四个纺织厂,“纺织厂招聘周围村子里面的年轻人去工作,四个纺织厂大约有两万个工人在工作,这些工人每个月可以赚到10000台币左右的薪水。”汤惠民回忆道。

  2年前,自己的家乡被划归到台南,与台南县同时合并,统称台南市,家乡所在地被规划为科技园区。

  大城市淘金

  1990年汤惠民考入台北大学地质学专业,在此之前,汤惠民的国中同学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考学到了台北和高雄等地读书,在大城市读书的年轻人毕业后,很少有回到家乡工作的。

  目前,在台湾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台北和高雄等地。这些由外地来到大城市的台湾年轻人们和大陆的年轻人一样,想要在一线城市生活,都面临着购房压力,需要家人的支持才可以在台北购买一套房子。1998年,当时已经32岁的汤惠民在台北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当时是以600万台币的价格购买的,现在已经升值了3倍左右。

  与大陆如出一辙的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和其他二、三线城市房价的悬殊。

  按汤惠民的话说,现在台北市好地段的房价可以卖到300万台币每坪(约3.3平米),在台中,好一点的地段则只要20万台币一坪,而到了台南,一坪的售价只需要5万台币左右。所以,就在前不久,汤惠民决定在自己的出生地以800万台币购买了一块30坪的土地,打算建一个三层带阁楼的房子。

  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台湾南北经济、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无论教育还是医疗,都集中在北部大城市。

  “一位亲戚被查出患有血管瘤,在台南最好的医院诊治的时候,医生的建议是切除肝脏,还要马上动手术,否则会扩散到全身,而到台北的荣总医院,医生看了X光片子后,建议用纳米机器人把那一段血管切除后缝合,四天就可以出院。”

  在台湾,想要获得最好的医疗救治,也需要想一些办法,可能要很早就去排队挂号,或者通过熟人来获得更好的救治。

  教育资源上也出现类似的情况,目前台北的女中和建国中学是最好的两所国中,学校按照户口籍贯入学。在这两所高中周边的居民就把房子分割成小的房间高价出售,很多有钱人会购买这样一个房子,以便子女获得入学权利,三年后子女毕业,出售这个房子同时也能获利。

  再过几年,汤惠民在老家购买的房子有可能会派上用场,“以后有可能回老家养老,周围既有规划出的科技园,距离台南也不远。只是养老倒是还要考虑周围的医疗环境。”汤惠民话锋一转说道。

  当昔日乡村具有“城市范儿”的时候,除了交通、生活和娱乐等设施的便利外,具有一线城市的医疗和教育水平也是民众生活所需要的。

  Tips

  50年代初,台湾地区的总人口约为755万,其中5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总数仅为186.5万,占总人口比重的24.7%。1970年城市人口数量攀升至800万,城市人口比重则增加了30个百分点;1990年城市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514万,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4.4%,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经过60多年的发展,至2007年台湾城市人口数增长为1806.7万,约为1950年的9.7倍,而城市人口比重也上升为79%。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案件正在侦查阶段
  • 体育欧联杯-贝尔破门国米0-3热刺 切尔西0-1
  • 娱乐李天一涉嫌强奸罪被检察机关批捕
  • 财经国税总局: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没可能
  • 科技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公布:4月1日起施行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温家宝十年影像记忆
  • 读书朝鲜战争除志愿军外还牺牲了多少人
  • 教育教育部长:取消高考会让有钱人占便宜
  • 育儿3.8女人节-当妈后也做幸福的小女人
  • 朱恒鹏:政府是否应该增加医疗投入
  • 陈永昌:从两会看中国经济的运行走势
  • 金岩石:女权经济 强悍的生产力
  • 罗天昊:中国应开放移民 引进1亿女青年
  • 刘石:谁为李杨代表5年赚300亿的牛皮埋单
  • 叶檀:铁道部改革只有用中国模式
  • 刘杉:中国开始收缩货币政策
  • 章玉贵:房地产调控难见显效的三大症结
  • 王海滨:香港地产高价的悖论
  • 朱恒鹏:以药养医局面为何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