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之下中产该怎么办

2013年03月08日 10:32  《钱经》杂志 

  文/本刊记者 郭建杭孙磊

  37岁的李翰笙终于迎来了离开北京的一天,好几个朋友前来送行,情深处潸然泪下。

  李翰笙大学毕业22岁来到北京,经过各种艰苦与付出,如今也娶妻生子。但是这些年李翰笙的收入没有跑赢通胀,更没有跑赢房价。错过了前几年买房机会的他,如今在房租、孩子入学赞助费面前,越来越力不从心。15年来,他渺小的青春融进了这座莫大的城市,消失得无踪无影,未来却是一座座看得见的高峰。酝酿了一年后,李翰笙决定举家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湖北的一座小城。在那里,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不用买房,而且生活费用相对低廉。

  类似李翰笙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在北、上、广上演,他们为成为中产而打拼,与中产擦肩而过,甚至已经成为中产,但是在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下,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甚至难以维系。

  能在大城市靠自己打拼成为中产的,可谓都是精英。只是“精英”这两个字后面,有太多说不出的付出与艰辛。

  城市的繁华不会因为个别人的离开而失色,依然有大量的外地人口怀着仰慕大都市的心情涌入,滚滚的进城大潮还将掀起一股股的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给中产带来的,有机遇,更有压力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些中产来说,城镇化可能是他们迈向富裕的一座桥梁,但也会成为压弯某些中产的最后一根稻草。

  外表有多华丽,内心就有多大压力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间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落;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

  这是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扬帆远行之前,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之辞,希望他能安分守己成为一名中产。

  一线城市的中产给人的印象是华丽的,他们住着宽敞舒适的住宅、有着不错的汽车,孩子上着排名前列的学校,太太还有可能是在家全职的。在这华丽的外表之下,是中产们已经来到城市打拼多年,他们的财富积累,或者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依靠人口红利,或是房地产价格暴涨,同时,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步入中年,作为家里的经济顶梁柱,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

  如果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微博]的三个衡量标准(房贷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你是否不敢结婚、或是不打算生儿育女?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或许很少有中产可以轻松地回答。

  作为依靠劳动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怀抱着不菲的资产,享受着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并且希望这些好处能够持续或是提高。不过城镇化也会给他们带来变数。

  城市之外,还有3亿人等着进城,就是在城市之内,也还有2亿多流动人口,他们一样希望获得只有城市户籍居民才可以获取的福利。

  有学者研究发现,每增加一个城市户籍人口,城市付出的代价约为10万元。大批外地人口的到来,挤占了有限的城市资源和财政收入。真正的有钱人可以通过移民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生活、教育、医疗、

  养老的最好资源。而中产们则能省则省,多还是抱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心态,需要和这些外来者“争抢”资源。换句话说,中产们努力“踮起脚尖”成为富人,而一旦“蹲下”,就是穷人。

  买房不能早:城市太大,选择太多

  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中产们的“购房信仰”都是一样的,他们执着地想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西方,中产家庭要有一套郊区别墅;在日本,35岁之后的生活要加入房贷预算。

  中国一线城市的中产们买房的代价是:父母的积蓄支援、每月的大额房贷、不敢失业与生病,家庭的现金流虽然宽裕,但是也容不得自己乱来(例如裸辞旅行)。城镇化之下,看似更多的人进入城市,会带来房价的上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如果不考虑之前积累的房价泡沫因素,房价的上涨难以避免,但是对于一线城市,不仅是上涨或下跌那么简单。

  以北京为例,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已经使得不少人选择去郊区乃至河北居住,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毕竟谁都知道住在市区的医疗、教育条件会比郊区好很多。于是,越是市中心的位置,有好学校与医院的地方,房价越是高。但是一旦环绕着北京城的卫星城建立起来后,人们会多出许多新的选择。一方面是一些公司出于成本的考虑,会搬迁至卫星城,还没有买房的员工自然会选择卫星城居住;另一方面,对于单位在市区的员工,如果住在卫星城能节约不少的房租或者购房费用,同时交通又很便捷,选择在卫星城买房的人就会增加。

  以北京的密云县为例,原本是一个远郊区,很少有市区的上班族入住,但是几年后开通的高铁,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北京市区。同是在朝阳区的CBD上班,住在密云不会比住在海淀多用多少上班时间,密云的房价却比海淀低了好多。当更多方便居住的卫星城出现后,住在市区就不再是最佳选择,虽然这时候的市区交通可能会好很多。

  不过也有发展太过超前的卫星城,典型的如京津新城。这是一个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卫星城,打出的口号是坐高铁19分钟抵达长安街,早在2006年就获批开建。但到现在,因为高铁没有开通,距离北京又比较远,所以大量的房子没人入住,配套设施更是不齐全,甚至被称为“鬼城”。

  卫星城发展起来也有麻烦,比如在密云买房,单位却搬迁到了香河,交通成本大增。所以对于居住在大型城市圈里的人来说,过早地买房会不太现实。更多是要等到工作稳定乃至定型后,再选择一个地方安定下来。

  新人辈出,中产成产业升级牺牲品?

  如果登录台湾省的招聘网站,会发现在台北这个城镇化率很高的地区,一个普通行政或者财务的薪水只有区区几千元(折合成人民币),虽然和大陆相差不多,但是台湾的房价和物价与大陆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知识分子在台湾并非不受重视,而是由于接受大学教育几乎成了一种常态,这使得一些如财务、行政之类的专业门槛不高的职位,其收入和在台北夜市卖小吃的收入差不太多。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这使得在许多行业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也很难有高收入,毕竟廉价的毕业生的薪水已经成了一个标尺。

  台湾在高城镇化率的同时,其产业并未出现同比例的提升,除了IT业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外,台湾值得称道的产业并不多。这使得除了台北之外,其他城市的就业机会也不算多。很多行业的薪水10年未涨,倒是房价一路飙升,使得租房不得不成为一种常态。

  台湾走过的路,给所有人以警示:城镇化更多是产业升级与发展的一种表象。产业升级的失败,会直接导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滑。尤其是大陆的产业发展中,产业雷同和产业过剩的问题十分明显,产业升级已经不是自我提高,而是逼上梁山。

  中产理应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领军者。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中产都能担此重任。一方面,之前单纯依靠人口红利致富的中产,可能不再像之前那样轻松获取不错的收入;另一方面,不能够适应或者掌握新的专业与管理能力的中产,将会被新人淘汰。城镇化涌入的大量劳动力,对于现有的上班族,将会构成不小的就业压力。

  过去几十年,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为中产,但是未来,接受过优质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错的专业素养以及低廉的价格,成为拉低中产收入的重要因素。

  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已经被不少保姆、技术工人超越,如果中产者不能迎难而上,提高职场竞争力,高收入可能难保。

  与高收入、高压力形影不离的是抑郁症。

  在强压之下,以单个小家庭为主体的中产,能够排解压力的渠道却不多。有调查显示,中国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马上有专家故作轻松地吹着口哨说“抑郁只当它是个感冒”,但抑郁到跳楼自杀的人学历却越来越高,身份越来越“中产”。

  在大城市的建设中,中产的角色更像是螺丝钉,而且是随时都能被替换的螺丝钉。

  “陌生人”城市的高成本:活一辈子好贵

  城镇化大潮之下,一个个“陌生人”城市建立起来。

  所谓“陌生人”城市很好理解,每个人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最难带来的就是老家那种以血缘为纽带、可以娱乐互助的亲朋好友关系网。大城市中,多数人的人脉是由同学同事组成,邻居不认识,亲戚太少,走在大街上几乎不用担心被认出来。

  在“陌生人”城市中,有生活需求就不得不求助陌生人,也就都与钱相挂钩。在老家,孩子可以由父母帮忙照看,城市里就要花高价找保姆;老家里自行车坏了可以找爱动手的表哥帮忙,城市里就得找明码标价的修车铺;在老家生病住院了钱不够,叫来亲友就能帮忙垫付,但城市里最好是先买大病保险,同学、同事即使来看望,也多是锦上添花,起不了多大作用。

  这种“陌生人”社会性结构使得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快速攀升。典型的是结婚和养孩子。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结成家庭之后,传统来自家族亲友的舆论道德压力会大幅减少。同时越多的人聚在一起,出轨的机会就会越多。即使出轨露馅,因为熟人不多,面子成本也低。而且在大城市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价值观容易扭曲,越来越多的女孩喜欢找大叔结婚,能少奋斗几年过上好日子的因素必在其考虑之中。

  诸多因素使得大城市的崛起也带来离婚率的上升。而离婚率上升会带来社会、家庭运作的高成本。且不谈结婚如今已经很贵,离婚涉及的各种财产分割、家庭重组,价格会更昂贵。

  大城市中养孩子的成本之高也是有目共睹的。

  孩子上名校,要付出的最大成本就是一套学区房。城市建筑可以快速扩建,但是有口碑的好学校的建设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重要的是,一旦高考录取政策对外省市户籍学生开放,考学的竞争压力会急速上升,这会使得名校资源更加抢手。中产们要么考虑将孩子送到国外求学,要么在大城市争取优秀的教育资源,别无他法。

  超大型城市群中,因为居住地的不确定和养孩子的压力,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人数会明显增加。

  至于敏感的养老问题,更多并非自己能掌控。因为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政府必须要做的事情,伴随着大量的新资金,通胀率很难控制在较低水平上。未来几十年的通胀率直接决定了每个人的养老质量。

  城市选择学: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城

  如今的城市选择看起来比较简单,要么是去一线城市,要么是回老家或者附近的较大城市,非此即彼。但城镇化繁荣之后,这道选择题会越来越难。

  刘希已经开始面临这样的选择。2003年毕业后就来上海工作的刘希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已经很熟悉,但是高房价使得自己换大房子养孩子的梦想很难实现,这时候吴江进入了他的视野。吴江市与上海市青浦区相连,距离上海不远,规划中还有城际铁路与上海相连,房价却远低于上海。更重要的是,做光电缆行业工作的刘希能在吴江找到不错的工作,光电缆是吴江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还有丝绸纺织、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收入也不会比上海低太多。只要刘希迁到吴江,几乎可以一步迈入“舒适型”的中产阶级行列。

  类似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城市中产的生活中,对于准备进城工作的外来者同样也是新的选择。

  过去国内新兴的城市,除了经济特区便是能源型城市,典型如深圳、大庆、鄂尔多斯,但未来的城市会更多打上产业的标签。除了像吴江这样围绕着大城市新建的卫星城市,有产业兴起的其他城市,一样会成为中产们的新选择。

  面对各具特色的城市,一旦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可能就会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不过李翰笙离开北京更多是无奈之举,未来选择离开,更多是奔赴下一个期望之地。

  如今在北、上、广、深养老的成本不可谓不高,高耸的房价、拥挤的交通、污浊的空气,也就还有优质的医疗条件让人留恋。真正的城镇化繁荣之后,养老便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案件正在侦查阶段
  • 体育欧联杯-贝尔破门国米0-3热刺 切尔西0-1
  • 娱乐李天一涉嫌强奸罪被检察机关批捕
  • 财经国税总局: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没可能
  • 科技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公布:4月1日起施行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温家宝十年影像记忆
  • 读书朝鲜战争除志愿军外还牺牲了多少人
  • 教育教育部长:取消高考会让有钱人占便宜
  • 育儿3.8女人节-当妈后也做幸福的小女人
  • 朱恒鹏:政府是否应该增加医疗投入
  • 陈永昌:从两会看中国经济的运行走势
  • 金岩石:女权经济 强悍的生产力
  • 罗天昊:中国应开放移民 引进1亿女青年
  • 刘石:谁为李杨代表5年赚300亿的牛皮埋单
  • 叶檀:铁道部改革只有用中国模式
  • 刘杉:中国开始收缩货币政策
  • 章玉贵:房地产调控难见显效的三大症结
  • 王海滨:香港地产高价的悖论
  • 朱恒鹏:以药养医局面为何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