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来你记得的最难忘10个品牌(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 15:08  《钱经》杂志

  80年代初,多数人家里都只有一台14寸的黑白“熊猫”或是“西湖”,彩电简直就是传奇,一个街坊,若是有一台彩色电视机“进驻”,所有认识人都能前来道贺,然后一起帮忙拆封插插头、竖天线……在别人家看电视的经历,相信很多过而立之年的朋友都印象深刻。

  2007年,内地各家电视台开始播放80年代的日本代是连续剧,一个朋友的姥姥坚持要家里人把液晶电视调成黑白两色的,说:“看见幸子穿得这么花花有点不适应,伤感不起来”。那时候小朋友们攀比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准就是“你家有彩电吗”和“我家电视20寸的”。

  冰箱的生产能力似乎比彩电高,因此各省几乎都有省内畅销品牌,比如,天津的海河、陕西的长岭、北京的将军和新疆普及的杜鹃。由于当时的家用电器实在太过昂贵,因此人们使用起来也总是小心翼翼,根本不存在因为款式陈旧被换代的可能,经常听到一用20年的冰箱彩电。相信这样的生活是全世界共同的,因为一款德国热水器现在的广告词还是“我们家的热水器是三十年前买的”。我生于五十年代的父母总是感慨现在的家电质量不好了,没几年就不好了,殊不知现在每天开关电视的频率是以前的3倍甚至更多。

  一个靠家电比拼生活水平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共同经历过。

  4.一块瑞士产手表

  三十年来,手表经历了从奢侈品到普通商品再到奢侈品的社会地位变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哪个家庭如果有四大件: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挂钟,可算有钱人了,手表当时有国产名牌“上海”和“海鸥”和“北京”,进口的就是瑞士表最好,价格从高到低依次为“罗马”、“鹦哥(英纳格)”和“梅花”。不用做广告,大多数七八十年代买过的瑞士表,即使现在不走了,也都还留在柜子里呢。

  原因是,实在太贵了!1976年,一块国产的“上海”是120块,“北京”110块,“鹦哥”260块、“罗马”要三百多,而一个“68二级工”的月工资是44.76元。更重要的是,有钱不一定有表。当时想拥有一块手表,除了准备好钱以外,大致有如下三种方案:

  1.以结婚为由,向单位的后勤及工会领导申请,每天在办公室“泡”着,直到领导答应帮忙为止。

  2.每家单位以不同的范围划分,一旦有表的名额分配下来,有小组民主决定,一般采取抽签的方式。

  3.找军区的亲戚朋友帮忙,军人商店里总会发现一些紧俏商品。

  当然了,这三种途径都不一定能保证你能买到哪一个牌子。如果谁戴上一块手表,不仅自己挺腰抬头,别人更是一脸的羡慕,那情景不亚于现在看到谁开了一辆奔驰。

  八十年代电子表的出现及大生产迅速把手表从“奢侈品”的地位拉下来,手表彰显身份地位的作用消失了,变成了一个具备计时功能和装饰作用的饰品。然后,时装表、call机和手提电话替代了手表的作用,大生产时代来临使工业化产品价格回落,多年前的手工制表又重新流行起来,瑞士表始终是制表业的巅峰。

  现在,一块瑞士原产的手工表可能卖几千到几十万元,30年间,流行来了又走了。

  5.班尼路,牌子!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