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紧货币政策下民生视点:认清2008理财方向(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11:45 南方日报

  观察

  从货币政策十年之变中寻找理财脉络

  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布下紧缩信贷的政策基调,并十年来首次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回顾我国十年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央行的调控措施如同将一个敞开的钱袋慢慢紧缩收拢,居民的投资理财方式也随着历次政策的变迁日趋理性化和多元化。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取消限额供应商品,允许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重新定价,股市作为反应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引入国内,勇于“吃螃蟹”的股民们成为第一代“赶潮儿”。“理财”这一词汇在当年还未普及,大多数人没闹明白“除储蓄以外的多种投资渠道”,反正就这么进入了市场。

  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搏得百万身家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几次反复下来,先开了窍的部分国人终于明白了资本市场的魔力,“股票投资”成为社会热门词汇。与此同时,“楼市投资”对于居民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福利分房制度的好处是大部分单位员工不用像现在一样难圆“安居”梦想。

  情况在1997年发生了变化,亚洲金融危机几乎席卷全球,渡过危机以后的各国政府都开始调研本国国情,重视防范金融风险。面对此时国内

通货紧缩的压力,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眼于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内需,其中一个相配套的措施是改福利分房制度为
商品房
制度,而央行也开始频频降息,敏感的商人发觉了这一“价值洼地”,房地产市场开始启动。

  应该说,当时的居民已经有模糊的

理财观念,但是具体如何行动却缺少指导,在政策面强调刺激消费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却节节攀升,股市热过一阵后也步入漫漫熊途,一度社会上甚至流传“珍爱生命、远离股市”的笑谈。彼时,楼市才启动,根基尚浅。钱往哪里投,理财何处去?没有人能准确回答,既然如此那么最为保险的银行储蓄和国家债券就成为了居民理财的首选。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2003年我国经济以一波“高增长、低通胀”的行情引起世界瞩目,出口持续增加,外汇储备余额不断扩大,国际游资热钱纷纷涌入中国投机,接踵而至的利好推动着我国楼市的升温和股市的再次走牛,此时的国民已经经历了互联网丰富理财资讯的初步洗礼和经济基本面持续走强的刺激,明白资金的流动产生效益,要让“死钱变活钱”的道理,因此“保管”在银行中的居民存款急切地希望找到投资出口。

  一个全民理财的时代到来了。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虚拟资本证券一齐上阵,地产、汽车、黄金、收藏等实物投资也颇受热捧。钱都出来了,市场上的货币就会供应过量,更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资产,那么物价自然会被扭曲推高,中央政府发现了市场面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2005年,实施了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功成身退,“双稳健”成为表叙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一形容词,与此同时,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开拓对外投资渠道等成为政府对冲流动资金的方式。

  但,钱依然过剩,而且居民的平常生活也开始受到经济偏热的威胁,2007年初自猪肉开始的粮油食品价格普涨,远离多年的物价高企阴影袭来,火爆的股市使百姓在赚钱与亏损的边缘纠缠不休,楼价的追涨又令部分民众望而却步。

  在经济增长过热有可能转变成为全面通胀的情势下,国家决定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也是十年来货币政策的首次改变,国家对金融资本和房地产市场扎紧了口袋,昨日还在跟随这些资本理财的居民开始考虑了:渠道依然在,钱要谨慎投。在与资本的博弈中,人们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理财成为一种态度和习惯,股民、基民不再盲目疯狂,理性投资成为主流,“高温”楼市也开始“退烧”,除去每年临近年关时的阶段性物价上涨,2008年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孙君成

  见习记者 杨小亮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