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7年什么人引领投资理财风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07:3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他们都有洞察经济的敏锐眼光,赵晓、刘彦斌、张卫星的独特看法,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有的已经得到了印证,有的不久可能会得到印证。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理解他们的观点,审视他们的触觉,从中找到理财的方向、投资的趋势,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刘彦斌:使劲鼓吹风险的人

  让成都人真正记住刘彦斌的,还是在今年4月由本报举办的“2007理财之春·中国(成都)金融理财节”上。刘彦斌来演讲,下车之际即一鸣惊人:“90%股民将成炮灰”、“股市泡沫有越吹越大的趋势”……那时股市还在3500点,人们都在拼命买进!

  3500点 他率先吼出风险

  刘彦斌大声“唱空”,他说:3500点的股市不仅存在泡沫,而且泡沫还有越吹越大的趋势。耿直的刘彦斌甚至直言:“出来混迟早要还!”

  “普通人想在股市上赚钱太难了,永远只有10%的人能在股市赚到钱。”刘彦斌说自己从1993年就进入市场,死去活来已经好几回了,他并不讳言自己曾有两次充当“炮灰”的经历———一次是在1993年帮一家房产公司做

股票自营,由于遭遇熊市,500万资金最多亏了75%;另一次是在2001年股市转熊,刘彦斌帮人保底操作的委托
理财
,由于没有风险意识,导致全面亏损,这一回,他甚至赔掉了全部身家。因这两次惨痛经历,他太知道风险意识的重要性了。“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股市也一样。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大盘指数涨到3000点时,便宜的股票越来越少,越来越悬。两市股票市盈率均值都达到30~40倍了,能说便宜吗?股票不再便宜了,因此我选择退出。”

  从4月开始看空算起,到10月股指一度突破6000点,有人说,刘彦斌这一退出,竟然踏空了2000多点———亏大了!

  不过,刘彦斌却很坦然。“我坚定地认为,股指的顶与底,是大多数人不能准确预测的。我只想赚自己能看得懂的钱,正如自己并没有从1000点开始大量买股票,而选择在股指先涨到1700点,后跌回1500点才满仓介入。”刘彦斌认为,任何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在市场上成活下来最少需要十年的时间,经历两轮熊市。期间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是道听途说,第二是自以为是,以为掌握了一种方法之后,像“股神”一样。聪明一点的人要经过五六年,“背时”一点的人要经历七八年。这个时候,投资者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利益放在第二位,大家比的是在股市里谁活得长,而不是比谁挣得多。

  “能预测股市点位的只有天才、疯子和骗子三种人。股市如潮水,只有退潮后才能看清楚,许多人会连老本都赔进去!”刘彦斌表示。职业投资人第一想到的是如何控制风险,而普通投资人第一想到的是赚钱。“很多人认为理财就是钱生钱,这是个误解。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是为了家庭财务上的平稳,绝对不是为了发财。”刘彦斌认为,投资理财要坚持一个原则:不熟不做,不懂不投。而且,一定要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先留住保命钱再投资。  

  休息也是一种投资策略

  “牛市是不是已经结束,没人说得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了,疯涨时代不会再出现了。”刘彦斌说。

  “牛市中股价被暴炒是很正常的,但上市公司的估值归根到底是要靠业绩来支撑的。虽然今年上市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可以为这种高估值找点支撑,但在高速增长的业绩里面有不少是来自投资收益和交叉持股,并非主营业务利润,一旦股市下跌,这部分收益必定会大幅缩水。”刘彦斌说,“我觉得这个市场至少被高估了50% 以上,A股在4000点以下才有投资价值。”

  刘彦斌认为大盘调整期,休息就是最好的策略。“现在的最佳投资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减轻仓位,让钱休息,也让自己休息。”对于那些手里拿着股票、攥着基金的老百姓,刘彦斌的建议是,如果还在盈利就干脆卖掉。

  本报记者 刘锋

  “超级男生”

  刘彦斌,国家理财规划师协会秘书长,当过私募操盘手,曾在上世纪末就拥有百万财富。当他事业正盛之时,股市步入熊市 ,终结了他的“幸福时光”,并让他几乎倾家荡产。在惨痛的投资失败中,他悟出了理财的“真谛”。于是,他创造了中国一个新兴职业:理财规划师。

  作为央视今年力推的重量级人物,刘彦斌现在无疑是中国最著名的理财专家之一,他的理财言论被整理成语录并奉为经典,热爱他的粉丝将其称为理财界的“超级男生”。

  张卫星:放出黄金“卫星”的人

  一颗“卫星”

  他是一个被称作散户代言人的学者,他因当年以在股市上放“卫星”而成名。2007年初,他又在金市放了一颗“卫星”:国际金价将冲上2000美元,中产家庭必备50两黄金!

  他这样说也在这样做,去年投资500万开设黄金制品公司,今年一年卖出近一吨实物黄金。他就是张卫星,现任高德黄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执行总裁,黄金大牛市的鼓吹者!

  “高德黄金钱”是张卫星的一个发明,他将实物黄金铸成古代铜钱圆形方孔的模样,一枚相当于1盎司黄金(1盎司=31.1克),目前市场价值约为5000多元人民币,“外观设计获得国家专利,已经批准了”,张卫星打开电脑让记者看专利证书的有关资料,一脸自得。

  如果说2005年以前的张卫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股市的大胆分析、对股改方案的津津乐道,那么2007年的张卫星则完全生活在黄金的世界里,今年初 “国际金价将涨上2000美元”的论调曾让人质疑他又在“放卫星”,但下半年国际金价的确走出了一波涨幅近30%的行情,最近两个月来各地实物金条销售火爆、频频断货,据说成都预约金条的人已经排到明年春节后。

  4年前就投身黄金市场

  199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张卫星曾在多种行业工作过,但最让人记得住的,还是他对股市的研究和言论。作为一个有多年股龄的职业散户,他成功预测过1999年“5·19行情”。但2005 年以后,他在股市方面就逐渐淡出了。其实早在2003年本轮世界性黄金牛市刚起步不久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弃股从金”,对国际黄金市场进行研究。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6年年初,世界黄金价格从每盎司540美元短暂下调到517美元后,到当年5月12日,突然急剧攀升至730美元,涨幅高达41%,创造了近25年来的最高点。2007年,黄金市场再次上演了一波气势如虹的行情。11月7日,国际黄金价格一度攀升至845.5美元,这与世界黄金价格的历史最高点———1980年的850美元仅仅一步之遥。

  今年8月,张卫星受本报“理财学校”之邀来蓉为投资者演讲受到热捧,会后向业内推荐《货币战争》一书。他认为, 货币战争的“阴谋论”提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一轮超长周期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已经来到,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买黄金是避免财富蒸发的最好方法。

  开黄金公司赚钱不比股市差

  除了向公众鼓吹黄金投资外,张卫星自己也在下注。

  一是直接参与国际黄金交易。张卫星说自己大部分的个人投资都放在黄金上了,“主要还是参与国际市场衍生品交易,虽然波动不大,但是有杠杆交易工具,判断对了,收益不比股市差。”

  除了“炒金”,张卫星这两年最大的动作就是开设黄金公司,出品各种实物黄金,卖给个人投资者。2006年下半年,他和几个朋友投资500万元开设了这家高德黄金公司。在出售自己的黄金的同时,他又在回购黄金。 他联合了北京另外的几家黄金公司,打造了一个“金天下”的流通体系,“我们提供双向交易机制。”

  利用自己的个人品牌,张卫星的黄金公司短短一年已收获不菲,据称今年已经在北京销售了一吨黄金,“加上衍生服务、咨询,我这两年在黄金上的收益比股市高多了,肯定跑赢了大盘。”聪明的张卫星踌躇满志。

  目前,张卫星已经在北京拥有了两个门市部,近期计划再开4家。采访过程中,不时有人打电话来要与他谈合作事宜。

  “由于开采加工的原因,明年实物黄金会更俏,想买还不一定买得上呢。”张卫星建议,投资实物黄金不要看重短期收益,不要用股市思维来看待低点、高点,要放在5~10年的周期来看,长期肯定保值增值。至于个人投资者进行黄金衍生品投资,则要谨慎,视自已的风险控制能力而定。

  本报记者 冯明 北京报道

  赵晓:

  骑在“马背论”上的人

  狂奔的马

  赵晓说,试想一个人如何跑赢千里马?答案是,没有人能跑得过,除非你骑在马背上。中国人民买房炒股的选择,就如同骑在急剧上升的资产价格的背上。但如果有人说他们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跑赢千里马,我则认为,也许只是为了不被狂奔的马踏死而已,是为了避免财富不像冰棍那样化掉的惟一无奈选择。

  “马背论”来自一场对话

  在一年前,许多普通大众对赵晓这样的学者并不熟悉。而赵晓的“马背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那是一次在凤凰卫视的对话栏目,我和银河证券的一位著名女学者(指左小蕾)对老百姓炒股买楼有不同看法。”赵晓说,这次讨论让他开始从更深层次上思考这个话题,即中国老百姓到底是不是理性的?

  后来赵晓将自己的系统思考发表在媒体上,“马背论”横空出世。这一观点当即在国内投资界,乃至普通投资者里面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随后的事实证明了赵晓的“马背论”。

  其实,尽管是一名资深学者,赵晓也承认,2007年开始的“投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这让他也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年初,股市不到3000点时,赵晓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提出年内股指会破5000点,结果在博客上挨了不少“骂”;下半年,眼看港股直通车一度炒得火热,他又站出来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输出流动性的一着“臭棋”。

  泡沫不一定“十恶不赦”

  正是由于观点鲜明,总是提出“反主流”的新视点,赵晓似乎也成了经济界的学术“明星”。“这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地跑。”赵晓说,这种交流给他的最大感受是,中国大众对投资理财已经非常关心,而中国的金融体系面对人们的热情却仍显不完善。

  就以泡沫为例子,人人都认为泡沫是十恶不赦的“坏东西”,殊不知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尽管死掉了一批企业,却帮助美国成功完成了高科技转型。

  这一年赵晓还做了一件他认为重要的事———一次深入的美国之行。在

中国经济热火朝天的2007年跑到国外去,这看起来又是“非主流”。赵晓却认为,中美经济形态大不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诚实的信仰,这能大大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 本报记者 许鹏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