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生于60年代 让他们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20:08 《钱经》杂志

  文/本刊记者 刘娜 王雪吟 宋惠敏

  这样一群男人,是文革后期中国婴儿潮的典型群体。住过工厂宿舍群楼,看过小人书,做过木头枪,抢过军帽,淘过学,回家跪过搓衣板,脾气爆的和老爸动过手,遭遇青春的第一盘录像带还全是雪花。上了大学,突然就改革开放经济做主了,然后没等分房住房已经货币化了的,稍微不努力就下了岗的。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也有高血脂和血栓了,才突然想起来--我怎么一下四十多了?

  精神和物质贫富的分化,也许是整个中年焦虑的主旋律,邵颖波写道:拥有财富的多寡在我们这个时代之下显得太显眼了,它和人生所需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太紧密了,名声、地位……似乎一切都束缚于此,每个人的自卑或自信,蔑视别人或轻贱自我都决定于此,心态也不由随之变幻,无已救赎。

  以下“生于50、60和70年代”的专访,也许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并不是通行的克服焦虑,解决焦虑的办法,但他们超越的东西,也许会给我们以启示。

  (《钱经》以下简称 m t )

  孙冕 走过激情的年代

  (抽文)“关键是要精神上守得住,精神永远高于财富”。

  据说,年过半百的孙冕曾经“非常正式”地宣布了一串关于自己的数字:年龄38、心态28、激情18。

  身为一本新锐杂志的掌门人,带领一群有着奇思妙想的人们,在最一个考验创意和才情的领域,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是承受着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

  M T“您有过焦虑吗?”

  “焦虑这个词太严重了,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焦虑的感觉是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了。”

  孙冕并不讳言,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但压力是每一代人都有的,不是属于特定的哪一代人,而且每一代和每一代承受的压力也都不一样。”

  和“八零一代”完全的不同,孙冕的少年时代充满了对军人的狂热崇拜。那个时候,他喜欢唱的歌是“军号哒哒哒吹来了游击队,革命红旗迎风舞呀”,喜欢看的电影是《红孩子》、《闪闪红星》和《东海小哨兵》。

  那种男儿的血性、刚毅、英雄气概是那一代人一直向往并不断追寻的东西。少年孙冕就是如此:在学校学军搞野营拉练时,他的背包是打得最快最利索的;在工厂当基干民兵,他第一次实弹射击就打出九十八环全排最好成绩;通过了新兵体检的他,要不是名额被人抢走了,差点就成了一名战士;而直至到对越反击战时,他还在到处打听如何上战场……

  在那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激情年代,多数人对于金钱的概念是淡漠的,孙冕也不例外。由于年龄比较小,当时没有参加上山下乡的孙冕,每周都从妈妈给的2元零花钱里节省出一部分寄给同学;工作后发的第一份工资,就是几个朋友到饭馆吃了一顿。对孙冕而言,钱是个可来可走的东西,他不断地重复“关键是要精神上守得住,精神永远高于财富”。那个时代的精神,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充满激情,永不言败。一切都是积极的,向上的。

  然而那个年代再好,终归也是过去时了。

  M T:“那您近些年来,变得酷爱远行与登山之类的运动,是不是有种很想逃离现代城市生活的感觉?”

  “谈不上逃离,主要是机缘凑巧,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感受到大自然和人本性的和谐相处,那种人性最本原的东西,完全释放了出来。”

  “与自然的亲近,让人没有精神压力。我好像突然一下想明白了,以前的大部分精力都是在工作,而现在是应该享受自己生命的时候了。《新周刊》有了成熟的团队,运作得非常好,不需要我再天天盯着。”

  这个小时候最初梦想是当邮差的男人,并不否认在做媒体事业时会遇到的困难和阻碍,但是他绝不认同把种种压力划归到焦虑的概念里。孙冕觉得,既要面对辛苦的事业,还要把自己也弄得很辛苦,真的没有必要。虽然过程中肯定会有多次摔倒,但既然是自己爱做的事,那摔倒又能算什么。

  如今被尊称为孙爷的他激情依旧,“每当我情绪低落或缺乏斗志时,我会翻出《最后一个莫根战士》的影碟看看,久违了,荡气回肠的壮烈情怀。那是一部我最喜欢的真爷们的大片!男人持着长枪像

猎豹一样敏捷在森林中奔跑,一抬手就可击中很远的猎物,为自己的理想和爱情而奋不顾身,那种勇敢的气概深深地撼动过我的心弦。当一个持枪疾跑、强悍过人、骁勇善战的爷们,多神气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