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格力董姐的路不长草(2)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5:44 《理财》
“降价是头疼医脚” “40天追债成功,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凭借勤奋和真诚,我艰难地发展了一批经销商,逐渐在安徽打开了局面。” 1992年,她被公司调往毫无起色的南京。她深知,无论是“海利”还是“格力”,在南京市场上的牌子都不硬,不能与华宝、春兰对抗,更不能与“松下”、“伊莱克斯”叫板。此时到南京开辟市场如同“虎口夺食”。 董明珠就是董明珠,她经过坚苦卓绝的工作,竟然在隆冬季节签下一笔200万元单子,被人们称为奇迹。 南京本是火炉之城,她在1993年偏偏碰到了凉夏,这对空调销售来说无疑是天灾。而各路诸侯“销”烟滚滚的价格战,却又不啻人祸。 董明珠既没有让利,也没有奖冰箱轿车,而是隔岸观火,静观其变。约1个月后,南京空调大战戏剧性地突然告一段落——随着酷暑的临近,空调脱货了。接着,大、中型商场以及包括苏宁在内的大、中型批发公司,空调器售价悄然回升,残留的低价牌子亦是有价无货。毫无策划也不懂策划的董明珠不战而胜。 1994年的南京,直到5月天气仍是“温情”脉脉,阴雨绵绵,中国空调史上第二次降价风拉开战幕,这个降价20%,那个让利近千元,还在报纸广告上列出了具体价格,一个个低得让人心跳。 在整个市场处于“降”声一片时,她突然接到格力当家人朱江洪打来的电话:“大家都提出降价,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不能降!天气不热,降多少消费者都不会买!”她回答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降价对我有两大好处:一是大家都要求降,将来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二是我的营销压力减轻了。但你想一想,这对以后的市场有没有好处呢?降价后空调是不是一定能卖掉?据我在南京的了解,科龙降价后货走得并不快。如果科龙降1000元,消费者马上排长龙购买,那我就说格力也该降价。但现在根本就不是降不降价的问题,问题出在天气上,不是产品价格的问题。降价是头疼医脚!” “那堆满的货物怎么办呢?” “通过多年的合作,有些经销商是可以信赖的,有些经销商是不可以信赖的,我们把能信赖的经销商列出来,把我们的货分流到他们那儿去。” 朱江洪顶住压力,拒绝了所有的降价要求,把货分散到了全国。 6月21日,南京的天气突然热起来。董明珠兴奋地给朱江洪打电话:“南京暴热,相信长江一线很快就会跟着热起来。武汉、重庆得加紧发货。” 尽管那时她还只是格力驻江苏的业务员,武汉、重庆不关她的事,但她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凡事应该从大局考虑。果然,三四天后,大火炉武汉、重庆也跟着暴热起来。不到一周,南京95%以上的商店窗机宣告售罄,中低档壁挂式空调也所剩无几,一些小店积压了几年的存货也在几天内抢购一空。酷暑天气使经销空调的厂商均不战而胜。 1994年度,格力销售额达8亿元,进入“中国首届国产名牌空调综合实力20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