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财富蓝图 2005年经理人理财趋势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 17:18 《中国财富》 | |||||||||
本刊记者 姜道哲/文 本文中的“经理人”特指:从零资产起步,在中型或中型以上城市,从事经营管理的商业从业者。他们不属于统计学上某个严谨的分类,却是一个拥有众多相似属性的特定族群。
建一所“理财希望小学” 有53%的经理人承认自己不懂理财,有3%的经理人坦言自己“从未理财”,只有19%的经理人拥有理财自信,认为自己是具备基本的理财知识。 “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理财专家郑俞告诉《中国财富》,平时出去培训,讲到具体的理财产品,再精彩也没有人响应,而这句俗语却往往能获得长久的掌声。这位理财专家无奈地对《中国财富》说:“如果说理财水平是用学历来衡量的话,中国经理人普遍处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理财‘科普’”。 被调查者中,有11%的经理人认为理财是一种本能,而不是知识。经理人高智是北京一家4A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他固执地认为:“很多人有理财的天赋,他们总是能够发现用钱为自己工作的机会。就像读书的时候,同样的生活费总是有人挨饿,有人一直经济宽裕。”高先生认为:“自己是那种靠工作获得钱,而钱只是户头上增加、减少的数字而已。”他觉得“理财太复杂了,很遥远。” 有31%的经理人认为“理财就是打理闲置的资金”,而最稳妥的方法就是储蓄,只要节俭、有计划地控制支出,就是理财,在这方面花费精力,远不如多想想怎样提高工作收入。尽管身边的理财顾问不断对他灌输:理财本身就是在“广开财路”。 难怪一位理财专家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推广理财计划就像家长对待叛逆期的孩子,你想走近他,他不让,你想让他了解你,他不肯。” 面对经理人理财意识的现状,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探讨理财的初始教育。最近,理财机构发现,理财知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被蒙上了学术的面纱,动辄就是公式和术语,很多人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就已经知难而退了。2005年初,一家理财公司提出了名为“理财第一课”培训项目,他们提出的口号是“15分钟成就理财高手”,就是对理财课题进行精练,用800字以内的篇幅,阐述清楚一个理财产品或者理财概念,不使用术语,不使用繁难的计算公式。例如:解释外汇趋势判断技巧,就告诉人们:只要看住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利率水平、政治稳定、央行干预、经济增长速度、媒体导向这7个指标,就足以判断外汇的基本趋势。虽然无法成为真正的“高手”,却完成了至关重要的理财启蒙。 经理人还是穷光蛋 “很多高风险、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把目标客户锁定在经理人身上是绝对错误的,中国经理人人群目前还是穷光蛋。”说这话的人是在上海做地产代理的蔡虹,30出头的蔡小姐负责一间香港地产公司在上海的代理业务,年薪接近80万,却坚决否定经理人的财富资格。她认为,目前,新生代经理人处在理财的第二个阶段,是“重视消费的理财综合期”,不具备高风险、高回报理财产品的购买资格。 调查显示,接受采访的100多位经理人中间,平均年龄为32岁,年薪平均数为55万,看似合格的数据背后,却存在着众多的因素阻挠经理人进入高风险理财市场。 按照理财的惯例,一个家庭将出现四个不同的理财阶段:正式参加工作后到有子女前的10年左右为重视积累的探索实习阶段,一方面要节制消费,重视储蓄,另一方面要购置住宅和汽车,所选择的理财产品多为常规保险和试探性理财投资;第二个阶段则是孩子出生到10岁之前的这段时间,为重视消费的理财综合期,抚养和教育孩子,赡养老人,适度增加保险品类,进行一些低风险的投资;第三个阶段为40岁到退休这20年左右的时间,经济收入达到顶峰,内在素质和经历足以控制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方案;最后一个阶段为守业期,指退休以后的理财时期。中国的经理人人群普遍处在第二个阶段。 低风险、重视消费的综合理财方案更适合我国经理人的现实情况。 蔡虹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每年80万的收入为例,扣除税金和不确定因素支出,可分配的总收入约为73万元,其中女儿的学费支出两万元,父母赡养、旅游支出5万元,家庭生活支出15万元,汽车支出5万元,按揭住房款15万元,所余资金约为30万元,为了防止失业,需要预留一部分存款,余下用于投资的已经不到10万元。能够选择的投资多为保险和少量基金等低风险理财产品。“如同我们销售房地产产品一样,真正有实力的群体还是40岁以上的人士”。 调查显示,大部分经理人认同理财的低起点(如图5所示),但是作为中国第一代经理人,生活状态依然集中在消费为主导的低理财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