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亲历 > 正文
 

六七十年代生人之理财秘籍 你的年轮停在哪一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07:22 申江服务导报

  我们的父辈是把一毛钱当一块钱花,偏偏我们的子女又喜欢把一元钱当一毛钱花,挤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不得不拼命赚钱,活活一个拜金族。比较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的理财生活,不是忆苦思甜,只为吸取各方经验,更好地管理好我们的钱包。早一天理财,早一天享受生活。

  50年代生人:我们是典型的“看家狗”

  这一代人的群体特征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经历过上山下乡,沐浴过改革春风;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批受影响者,4050人员中的绝大多数主体就是他们。

  50年代生人大多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他们饿过肚子,所以比其他年代生人表现出更强烈的珍惜粮食和生命的表征。在他们的理财目的中,所谓“富贵”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尽管他们不知道,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这一切得来都易如反掌。要温饱,重保障,这是50年代生人的理财初衷和终极彼岸。

  80年代的改革大潮,是大部分50年代生人此生记忆里所曾有过的最美好年代。那时候正三十而立的他们,急不可待地下海、出国。在上海这座城市,如果你在80年代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位朋友或者亲戚有过此类经历,简直会被笑作天方夜谈。

  下海的,有呛水返回海岸的;出国的,也有无数人做了中国第一代“海归”,捧着国外辛苦赚来的第一桶金,开始了国内的创业路。做一份小小的殷实实业,这是这一代人的印记。尽管走得并不轻松,但50年代生人却是相当知足。因为在根子里,他们渴求的,并不是财产上的大富大贵,而是在经历种种风浪之后的平静和踏实。

  50年代生人有着最淳朴的感情,在如今的离婚排行傍上,很难寻到50年代人的踪影。对家庭,对子女,他们有着深重的责任感。家庭的子女教育投资,这占去50年代人的大部分积蓄。孩子好不容易读完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学又迎来了并轨和扩招的热潮。这股大潮,可都是得靠钱说话,工资上涨没能赶得上物价上涨,不少50年代生人的一生积蓄,都花在了子女的四年大学费用里。“如果这也算押宝,那我们可真是把全副家当,都押在了孩子身上。”

  案例1:怀念15%存款利率时代

  人物:王阿姨 出生年代:1952年 理财方式:死守储蓄,认为这是最保险的理财方式

  王阿姨是一位女同事的母亲,照片里的王阿姨,露着幸福的笑,和女儿站在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上面,鸟瞰整座海滨城市。这次春节时的旅行,花费了同事近5000元积蓄,“哎哟,就这样三两天地玩一玩,半个一万就出去了,真是想想心疼。你们小孩子呀,就是不知道节约点用钱。”王阿姨以这样的唠叨来表达自己的被子女宠爱。

  除了保持更年期母亲的一贯“细细嘴”,王阿姨最常念叨的,就是自己过去的苦日子,忆苦似乎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尽管她的目的并不是拿这个来思甜。“1978年刚生囡囡的时候,咱们家就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我们一家人呢。那时候爸爸一个月才多少铜钿?才30几块钱呢。”

  如果摆在今日,30几块钱连一件七浦路的衣服还要讨价还价才能成交,王阿姨认为她之所以能持家最大的秘诀在于:节俭。除了养活一大家子,王阿姨还靠她先生这每月唯一的家庭收入,两年后在郊区农村建造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大瓦房。“1981年的时候,囡囡3岁不到,家里就已经有了新房,周围邻居都羡慕得要死,老远都跑过来看新房子。”王阿姨回忆起来,仿佛眼前正是那栋她一手设计的“经典楼盘”,脚正踩着贴着“1981年9月竣工”的青碗瓷花字样。

  “每月也会有些计划,比如30多块钱的收入,要分几份来用:其中几块是养囡囡的,十几块又是一家人要过日子吃饭的,还要留几块钱出来修房子的……”王阿姨对自己的规划能力相当满意,“不省着点过,还不知道怎么活过来的呢;要知道,囡囡爸爸之前自己一个人过,也是这些钱,但就常常饿肚子。”

  不过说到理财,王阿姨却显得明显没有像她的发型那样与时俱进。“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怎么理财,没钱怎么理。更何况以前20多年,过的都是苦日子,谁还能有多少积蓄出来做点什么投资呀。那时候在70年代,你要是敢自己养只兔子,就会有人要割你资本主义的尾巴,还别说做生意当万元户了。”存款,有了钱就往银行里跑,这是王阿姨惟一的理财途径。

  为什么只爱储蓄,王阿姨很直白地回答说:因为第一钱不多,第二也没有其他的路给你选择。“十几二十年前,哪来什么基金公司,炒股也没有,我们普通市民眼里的国家金融机构,除了银行,还真没什么其他的了。”不过,那个年代的存款利率还曾一度高达15%,“不像现在,还要扣利息税,要是我们也像囡囡那样存个活期,到年终了还真拿不到几分钱的利息。”当年存款的高利率叫王阿姨至今仍念念不忘。

  案例2:养个乖乖女 年赚几百万

  人物:张叔叔 出生年代:1950年 理财方式:教育投资给孩子,押宝就押女儿身上

  张叔叔家只有一个孩子,在1980年那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大概最严的一年里,张叔叔整个厂里也只被“配给”3个生孩子的指标。当时在有了第一个宝宝之后,张妈妈还商量着再生一个,可遭到了张叔叔的严词拒绝。

  在二十五年前的某个盛夏夜,张叔叔一脸严肃地说着以下这些话,直至今日其正确性仍在不断得到验证:“当然是独生子女好,这一代孩子将来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且培养一个孩子要多少钱,多少精力?况且领了独生子女证可以享受免费托儿所和每个月5元的补贴,过节还有礼物送……”张叔叔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月工资为三十多元,那独生子女所受奖励的5元钱几乎已经差不多够孩子的生活费了,“这相当于国家给咱们养这个孩子”。

  张叔叔现在说,当初这个决定做得非常正确,当时大家工资都不高,要是再有一个小的,且不说会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失业或者降工资,单凭现今高昂的教育费用就让人吃不消了,更不要提如果孩子不争气找不到工作这样头疼的事了。这些都是张叔叔的超前思想带来的理财收益,收益之大,无法用钱估算。

  家有一女,如有一宝。张叔叔对于培养宝宝的金钱观念可是相当有心得,“再富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张叔叔的女儿很小就能认清各种面值的钱,儿时的收入主要来自压岁钱,她都能在每年年后点好钱跟着张叔叔去银行,一板一眼地填好存款单,每次都存一年定期,第二年取出来添上前一年的钱再存一年,尽管当年那可爱的小孩子还不知道这笔钱什么时候会充公。

  张叔叔对女儿的爱是相当深厚的,他一直鼓励女儿到处走走看看,因为这样可以开阔眼界。4岁的时候,女儿就跟着张叔叔一起玩遍了浙江、江苏、安徽一带。张叔叔还指导女儿不要仅仅看看风景就行了,旅游前要先对目的地有了解,有目标地玩,还要多看看各地最有特色的东西。某次,张叔叔带了女儿去北京,玩了8天,花了700多元。他还一个劲儿地说,“没关系,这几天我挣了700多的外快,爸爸就希望女儿能多增长见识,和其他小孩子的眼界不一样。”

  豁达的胸襟、宽广的人生涉猎面,这些女孩子很难有的素质,都被张叔叔打造到了女儿身上。如今,张叔叔的女儿从以前单位辞职后,自己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外贸公司,年赢利几百万元。每年,女儿都会带着家人出去远游一次,平时月末更会开车带全家出去兜风。“这样快乐的老年生活就这样朝我走过来了,真是有些水到渠成的感觉。尽管我从未想过养儿防老,现在看来居然一不小心倒成真了。”张叔叔笑得非常爽朗。

  给50年代妈妈爸爸的理财建议

  保守投资,积极准备养老金

  中老年人理财的基本思路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得稳定收益。实现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分散投资。一般说来,家庭的实业与房地产投资比例不应高于80%,否则流动性太差,不利于应对各种变故。

  老年人理财应当以“本金安全,适当收益”为投资理念,前段时间各大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高,但考虑到其不能提前中止,只能到期取钱,而老年人突发性大额支出概率较高,因此也不适宜将全部资金投入。对于老年人来说,国债、定期存款和货币型基金不失为好的选择。另外,老年人最大支出在于医疗费用,为此,保险机制就显得相对重要。当今保险的功能大抵有四:保障、储蓄、投资、避税,50年代人应以第一个功能为主,而不必多花成本去过度考虑保险的其他功能。

  总之,作为准退休族,要把握的一点就是退休前多存钱,退休后少花钱。投资上资金足够者以保本为上,资金尚缺者就要抓住多头行情。当然如果健康状况尚好,就不妨在退休金外仍然争取一份固定的收入。二度就业方面,轻松是主要考量,居家邻近的便利商店、速食餐厅等都是可以作为考虑,收入虽不多,但事少、离家近、没有工作压力,而且,也有经常接触年轻人的机会,减少因为淡出社会而产生的疏离感,常保赤子之心,也能为退休后的身心状况加分。不过最最重要的还是那句古话:知足常乐,无欲则刚。

 [1] [2] [3]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理财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