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亲历 > 正文
 

第一个100万来自不熟悉行业 从来就没想过失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 11:55 中国青年报

  

第一个100万来自不熟悉行业从来就没想过失败

刘成刚: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失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创业是兴奋的,就好像在做一件无比伟大的事情,所以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失败!”4月29日,在聚光灯笼罩的舞台上,黑龙江省第七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凡奇集团董事长刘成刚发自肺腑地说。

  仅仅8年时间,刘成刚从零成步,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资产过亿元的知名企业,在地产、教育、培训等方面独领风骚。

  一些年轻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刘成刚给出的答案是:精神+勤奋+“拿来主义”,“前两者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后者指的是方法论,即如何选择创业项目,这一点恰恰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刘成刚认为,选择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而最省时省力省钱的办法就是“拿来主义”———把发达地区先进和成熟的东西“拷贝”和“嫁接”过来,为我所用。“别人没有的,你做;别人有的,你就做得更好。生意经就是这么几条,关键是你自己悟出来了,就一定会赚到钱”。

  听刘成刚讲经商之道,会让你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创业原来如此简单。而其实,从决定创业到做出一番事业,刘成刚的历程岂止是不简单。

  落差:从成功的广告人到“盲流”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刘成刚1996年“下海”时,辞去的职务是“黑龙江省电视台广告部副主任”、“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在人们的眼中,这可是一个梦寐以求的“肥差”。而对于这个当时年仅29岁的“广告人”来说,也正是前途无量的时刻,怎么会轻易放弃美好前程而“自寻短路”呢?

  当时,没有人能理解他这无异于“自杀”的举动。一位对他抱有极大期望的领导曾经指着刘成刚的鼻子说:“你要是‘下海’,咱们从此以后就谁也别认识谁!”

  8年后,坐在记者面前的刘成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缓缓地说:“如果仅仅是为了钱,我不会‘下海’经商。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经商却是我这一生中最想做的一件事。”

  就任广告部副主任之前,他在黑龙江省电视台做了6年的财经记者。刘成刚说:“这段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也培养了我善于研究问题的习惯。”

  刘成刚的勤奋在台里是出了名的。每天,他都是7点钟来到办公室,先拖完地板,再把20多人的办公桌擦一遍,然后拎着3个大暖瓶从13楼奔到一楼提水,办公室6个大暖瓶需要往返两次。白天采访,晚上他把联播的稿子拿回家研究如何写稿。一年后,他就成了“每天都在写稿的记者”。即使现在当上了“大老板”,他还是保持着当年勤奋的劲头,在他的工作时间表中,从来就没有过休息日。

  作为财经记者,刘成刚处处留心经济领域发生的事情。比如化妆品的利润是多少,家电为什么涨价,这个月房地产的广告为什么增长等等,还经常去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各种各样的商贩、形形色色的老板“神侃”。

  人们常说,机遇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但也有人慨叹,现在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少。刘成刚却不这么想。他认为现在的创业机会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只不过现实对创业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他看来,资金并不是创业者最重要的资本,创业的冲动、对市场的认识以及管理、文化等方面积淀才是最重要的。“有钱谁都会做,关键是能够不给钱去做,花最少的钱去做,用一块钱能撬动10块钱,这是本事。”

  的确,刘成刚“下海”时,没什么积蓄。母亲拿出了给弟弟准备出国留学的8万元钱,他又向亲戚和朋友借了一部分,凑足了20万元,在哈尔滨市的革新街租了一间14平方米的小屋,雇了3个帮手,就开始了创业之旅。一次,一个同事路过这里时,正看到他与工人一起往屋里扛货,便随口说了一句:“你怎么也成了‘盲流’了!”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成功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