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4日06:01 南方都市报

  “非标资产”这个词在保险资管行业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非标产品的投资比重不断扩大,以股权投资作为基础资产的新型非标资产正快速兴起。

  非标资产占比已达一成

  截至2015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今年3月末规模达到近12万亿,非标产品的投资比重不断扩大。

  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目前存在五种非标资产,包括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信托、银行理财产品、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与资产支持证券,共计占到上市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0 .7%。

  今年初保监会发布了新规定,明确险资可投资资产证券化和创业投资私募基金产品,拓宽投资边界,为险资配置打开空间。

  中金公司分析师周光对南都记者分析表示,股权投资这类新型非标资产正在流入市场,未来可能大量进入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

  他还表示,此类非标资产是私募股权投资,但被打包成为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固定收益产品。比较多见的是与产业基金相关的名股实债产品。

  机构投资者直接或通过其他渠道向产业基金买入名股实债产品。平安集团已经开始涉足PPP项目,这类产业基金的直接投资会在资产负债表上被计入非标资产或者私募股权投资类别。

  吸引力:相对高收益及久期

  “保险资金在维持高收益率方面举步维艰。”周光称,“由于利率下降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国内保险企业迫切需要获得高收益率资产。非标资产提供了高于投资级债券和协议存款的收益率,相对较长的久期,是缓和当前面临投资压力的完美替代产品。”

  对于看好非标资产,北京一位资管人士对南都记者解释称,“非标资产相对于标准化的传统金融资产,具有流动性溢价带来的超额收益。保险资金大力投资非标资产,可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不高的优势,在不降低资产信用质量的情况下,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信托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获取稳定的超额投资收益。”

  许多国家的保险资产配置过程中,这类非标资产的比重也是有了很高,甚至超过40%的占比。从我国保险协会2014、2015年产品注册的情况看,2014年非标产品注册最多。

  合众资产代表债权事业部总经理时宝东称,从投资策略来看,偿二代的推出,非标产品的投资受到资本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偿二代的监管条件下,在非标产品投资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收益和资本消耗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比如在偿二代的监管体系下,基础设施债券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偿二代的风险是明显低于偿一代的风险。所以偿二代实施之后,上述几类在逐步加大,替代了其他的非标产品,比如集合信托、不动产股权投资类相应占用的风险资本要大很多。

  目前主要问题:信息不对称

  非标资产虽然被重视,但是风险也不小。时宝东称,风险收益较难判断,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难度较高,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比其他的要高一些,然后就是后期管理的重要性,非常重要,而且管理的强度也比较大。

  北京一位资深保险分析师对南都记者称,现在非标投资的压力主要还是怎么打破信息不对称。非标类资产毕竟在信息披露上不如标准化产品规范和稳定,所以很多风险是隐匿的。非标产品的本质就是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投资者,里面一定是有风险的,关键是第三方投资者能不能承受这类风险,这个很重要。

  “目前难以精确判断名股实债非标资产对保险行业未来几年经营数据的影响。”周光称,保险公司目前在考虑新型的权益类非标时,倾向于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比如优先选择来自国有银行的收益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优先投资保监会发起的保险产业基金;倾向于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当地鼓励发展的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制约股权投资的主要问题还是市场化人才不足,直接投资主要是委托人自己在做,资产公司参与较少。保险公司对股权产品性质上偏向于名股实债的项目,主要定位于资产管理,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

  采写:南都记者 周亮

责任编辑:孔瑞敏 SF16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房地产开发商的房价操控术

中国当今排名前十的房地产开发商,无一不是周期游戏的高手。在经济低迷和宏观调控时期,他们大胆从政府手中低价吸纳土地,形成财务上的高杠杆性,而在经济复苏及货币宽松时期,则快速出售,积累现金,等待下一轮紧缩周期的到来。

学徒制能帮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吗

德国近一半的高中生从16岁起就被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有40%的德国年轻人成为学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宝马这样的企业选中所学徒,可以成为一件毕生值得骄傲的事情。

台湾还配列入亚洲四小龙吗?

中国台湾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排名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危机重重。当年诺基亚被苹果手机击败,导致芬兰经济大退步的悲剧,难道又要在台湾重演么?

银行如何面对员工离职潮

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本行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以业绩论英雄,凭数字说话,多劳多得,增强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市场化激励模式,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人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