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市场导报]“政策救市”不是完全的“路径依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13:20 文华财经

  文华财经(编辑整理 李欣)--据市场导报3月28日报道,就股市回暖来说,靠监管部门单纯的“政策救市”并不是可完全依赖的路径,它不是一个诸如降低印花税就能迎刃而解的——充其量不过是解燃眉之急。

  

    去年以来,投资人开始关注H股。由于H股与A股存在巨大利差,在A+H股的股票中,A股股价几乎全部高于H股,有的甚至高达40%以上。

  

    最近,身边的一位朋友发现,招商银行的A、H利差两元左右时,便大量买入招商银行的A股,该股则从近期27.5低点迅速拉高到26日收盘的30.69元。这位朋友受益颇丰。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港股并不是投资的避风港。导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在港的中资股近期多遭腰斩,这一现象使我重新审视A股救市的话题。

  

    去年年底以来,沪深两市以暴跌加阴跌的方式,逐日击垮投资人的信心,上证指数从6000点上方下挫至“5.30”以来的最低点。基金赎回压力与日俱增,开始大量抛售权重股。证监会虽对新基金频频开闸,但由于无法预知底在何处,新基金建仓动能明显不足,期望用新基金来救水深火热之中股市的初衷并不完美。大、小非减禁、大企业融资圈钱意图明显,更是让投资人无法感受到春天已然到来的事实。

  

    在过去一年最为疯狂的那段辉煌岁月里,A股市场不管国际市场如何演变,以其特立独行的方式走出一轮行情,风景这边独好。在这背后,支撑股评人士、投资人的是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即使是印花税这支冷箭在一天傍晚偷偷地射出击碎监管层诚信之门,投资人也很快从失望中走出,重新点燃投资热情这把火——增加财产性收入是中国政府所倡导和保护的。

  

    但此番暴跌却不同,投资人将责任归于监管部门,指其未采取“救市”行为,是行政不作为。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全国两会期间因表达“不救市”的观点而遭炮轰,结果他不得不在另外的场合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没有说过不救市,是你们记者乱写。范福春到底想表达哪种观点,其实已不重要。股市并未因他的改口而有向好的趋向。

  

    到底救市还是不救市?这是一个问题。但救得了救不了,却是更为核心的问题。

  

    美联储近日再向金融系统注资2000亿美元,但此动作以及高密度降息的救市举措,并未能挽美国股市狂澜于危难时刻,美股只是象征性地作了反弹,飙涨一天之后迅速偃旗息鼓。市场的胃口却越来越大,华尔街最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濒于崩溃,又向纽约联储紧急求救。当前,美元作为强势币种,其通过不断地贬值来转化国内的风险,并将风险转向国外市场。从而形成了一张全球性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随时都有导致全球金融系统崩溃的可能。

  

    事实上,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风险难以预测一样,此次美国次贷风波的影响也同样难以看清,或许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这一事件很可能直接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至少一定程度上是衰退内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

  

    因此,股市的暴跌行为自有其市场的因素,外围市场的城墙不断被击破,带来了连锁效应,H股、A股应声下跌亦在情理之中。尤其是香港股票腰斩连连不忍目睹,更说明了市场无形之手在发挥作用。同时,由于证券发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大量的国外资本已从中资股中受益,最显著的例子是,巴菲特从中石油上捞得了15倍以上的暴利后抽身而去。这个市场永远有最大的受益者,也有最惨的受害人。

  

    此时,我们回头看过去A股所谓的独立行情,实际上是投资人基于国际市场稳定,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可期抱有的高度信心而实现的。但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投资人忽视了潜在的经济发展周期和国际经济异动产生的牵联强度。世界经济的波动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国内宏观调控的信号从未有减弱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劳动力成本优势也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逐渐消减等等,使得中国大量的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家应对风云变化的世界经济的能力高低,将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个实体的市场缺乏乐观的状况,会折射到资本市场这一相对虚拟的市场。因此,就股市回暖来说,靠监管部门单纯的“政策救市”并不是可完全依赖的路径,它不是一个诸如降低印花税就能迎刃而解的——充其量不过是解燃眉之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