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2012年5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路书香就进入了华信期货,成为一名期货分析师。与多数同学选择银行或其他金融行业不同,她进入期货行业是偶然也是必然。5年的行业经历,让她对期货市场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期货研究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分析师需要舞台


进入期货行业,对路书香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阶段,她的不少同学选择去了银行等单位,但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类型,她就一直观望。华信期货到中央财大校招,招聘的职位就是分析师,她投递了简历,通过几轮严格的笔试和面试,顺利进入华信期货北京研究所,期货分析师之路也由此开启。


在她看来,期货的独特魅力就是谁也不能确切知道市场怎么走,相较于其他行业,期货市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对产业企业来说,期货作为一种衍生品工具,产业投资者可以借此为企业服务,熨平价格波动风险,使企业发展更好,但如果以此作为企业利润来源,无疑会遭受重大风险。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期货的魅力在于可以实现以小博大,承担着实现财务自由之路的梦想。同时,期货交易也会使参与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在交易中不断改进提升,与期货市场共同成长。”路书香说。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国内外经济、行业发展以及期货品种运行情况,这为保值以及投机交易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路书香认为,期货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投资和交易提供方向指引;另一方面是为保值防范风险提供策略。她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为投资和交易指引方向是目前更多投资公司、基金公司从事的业务,保值则是现货公司关注的焦点。期货研究未来将更多向产业链纵深发展,与投资交易和现货业务相结合,服务企业,进而更好地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


做了多年的期货分析师,她也认识到职业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宽,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期货分析师来说,目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需要一个舞台,当然交易所高级分析师评选是一个渠道,但需要长期性和连续性。期货分析师有了自己的舞台,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和实现价值。”路书香坦言。

研究功底要扎实


路书香认为,期货研究多数时间并不能直接为期货公司带来看得见的收益,由于现实原因,分析师在很多公司有成为鸡肋的倾向,但研究是期货公司的重要支柱。


“目前行业内不少有名的期货公司正是以扎实的研究功底,累积了雄厚的人脉与客户。当期货资管和现货业务开展后,研究功底扎实的分析师可以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专业性的帮助。”路书香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目前投资机构和现货贸易公司都在培养自己的分析师,叠加期货公司的分析师,这些分析人员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揭示行业发展路径,发现问题和矛盾,发现价格走势,进而指导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农产品分析师,对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品种来说,甚至能够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期货研究或许短时间内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但日久必见价值。


从事期货研究的过程中,她最难忘的莫过于刚成为分析师时的一些经历。“开始培训的时候,公司要求每天写一篇文章,分析所研究品种和行业状况,预判价格走势。那时虽然知道供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品价格走势,但真正介入后,逻辑并不清楚,甚至给出的论据无法支撑结论。”路书香说。


据她回忆,有一次加班到凌晨,第二天交了一份自认为出彩的文章,结果被研究所前辈们一顿狠批,几乎所有数据分析、逻辑路径都被质疑。看到自己忙得昏天暗地却一无是处的分析文章,很受打击。她说:“也正是那个时候,我彻底明白了期货分析并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事情,分析师要有自己的逻辑方式,不断调整,绝不能偏离数据给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即使短期来看结论可能错了,但没关系,你的事实还有分析在那儿,价格不会偏离太久,终将回归,这就是研究的意义。”


期货研究本身就是为产业和交易服务的。几个月前,有一个服务产业的案例让路书香记忆深刻。据她介绍,2月上旬,PTA加工费已经偏高,虽然当时市场预期PTA期价会冲高到6000元/吨甚至6400元/吨以上,但鉴于这家现货子公司已经在5800元/吨附近对仓单进行了保值,同时还有一部分做了税差保护多头头寸。“我认为在加工费太高的情况下,PTA期价继续上冲的动力不足,所以建议多单减仓。2月15日,PTA开始大跌,依据当时的状况,PTA1705合约的强支撑位在5500元/吨,空单在下跌过程中逐步解除套保。然而,后来事实证明,5500元/吨的支撑一点都不强,三根大阴线就跌到了5000元/吨。如果企业能够按照以上方案操作,是有丰厚盈利的。”路书香分析说。

分析要紧跟市场


在大资管时代,期货研究如何紧跟市场更接地气?


在资管项目中,期货分析如何与时代契合也是路书香一直关注的问题。她认为,期货研究要接地气,就需要多与产业、与交易相结合。毋庸置疑,现在期货研究做得最好的不是期货公司,而是投资、基金公司或有现货背景做期现结合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分析师之所以做得好、做得细,甚至更为精确,很大程度上基于所处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她总结说:“只有为企业实现价值的研究才是好的研究,不负责任的研究终究是纸上谈兵,无法被接受。因此,研究要接地气,就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和关注点以及需要回避的点,为自己的研究负责,这样才能够更好为资管服务。”


作为期货分析师,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自己期待的职业前景又是什么?


对此,路书香认为,分析师在期货研究领域发展的路径大概有两条:一是为产业服务,二是为交易服务。她说:“实际上,这两个发展路径也可以认为是一个,那就是跟实际业务相结合,创造可见的价值。我所期待的职业前景则是从分析师转型为交易员,这也是我所期待的职业发展方向。虽然过程漫长甚至曲折,必然经历心境和心智上的蜕变,但值得付出努力、值得寄托梦想。”


期货市场有不少公司高管出身的分析师,他们的成长经历对同行的职业发展有着什么启示呢?


路书香认为,分析师成为期货公司高管简直是事业发展上最强有力的一种激励。分析师可以借鉴他们的研究心得,但这些高管的成长经历更多只是借鉴,就好比人们经常会读成功学,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她说:“成功需要强悍的实力,但也需要有极好的运气。分析师要在职业生涯中学会选择,有时候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可能就会改变人生,所以有时候借鉴前辈们的经验比较重要。”


投资是分析研究的一种延续

——专访西南期货PTA分析师余永俊

期货日报记者 韩乐

坚持是什么?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执着。余永俊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投研路途中虽有曲折,但只要目标坚定,一路奋进,永不言败,则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


怀抱梦想进入期货业


2010年,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余永俊,在基金公司实习时第一次接触期货。在他的印象里,当时按照领导的要求做一个利用股指期货进行期现对冲的策略,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一下子就被期货深深吸引了。不过,毕业前期,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放弃从事期货,无奈地选择了一家证券公司。然而,不甘心让他一直有着进入期货行业的冲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还将毕业论文临时调整成了“期货价格的研究”,以加深自己对期货的认识。


毕业前两三个月,一家上海的期货公司到学校开宣讲会,他参加并顺利通过。怀揣着梦想和喜悦,赔付了上家签约单位的违约金,如愿到了期货公司上班。“那时心中真的只有理想和对期货的追求,放弃了很多东西。最后进的这家期货公司只有上家单位薪资福利的一半,在上海落户的计划最后也因此放弃了。”余永俊说,身边的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他这一选择代价太大,但仔细思考后发现,如果重选一次,自己还会选择期货行业。


如此坚定执着余永俊说这源于期货自身的魅力,那么期货为何让他如此着迷?


“相比其他行业,期货在投研领域最有魅力,尤其是对新入行的人员,标的杠杆投资之后的收益预期极具震撼力。”他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期货投研领域的魅力是它固有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独立客观的态度,要求人不断突破自己与传统的认知,使人看待事物时更接近真相,同时还有它的变幻莫测,看不到顶、看不到尽头,这些特征在他看来都是极具吸引力的闪光点。


进入期货行业,他一直都从事期货投资分析的相关工作。对于期货公司的分析师角色,他认为其实是有卖方和买方角色之分。“以往分析师更多的是承担卖方角色,品种的日常研究和宣传、公司的客户维护和品牌宣传工作,随着资管业务的兴起,不少期货公司开始注重品种研究在期货投资中的创造价值。对分析师而言,发展空间和机会更多了,但对研究的质量也越来越看重,挑战也越来越激烈。”余永俊称。

在成长路上苦中作乐


时光如梭,余永俊已在期货市场从业6年,与其他分析师一样,也经历了从早时的懵懂期到一个调整再发展的过程。


“头三年是最努力、最勤奋的时期,渴望成功,但也急于求成,专业技能方面进步非常快,却忽视了培养个人成长过程中其他必不可少的东西。”余永俊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和诸多困难之后,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更新自己的认知,努力在生活与工作之间寻找平衡,在工作中寻找投资研究与其他职责的平衡。他说:“这一阶段,除了工作技能方面更加娴熟外,心态相对平和一些,对于价格和事物的理解也更全面。”


6年的成长路上,苦中作乐。令他最难忘的是,有过一段辞职做交易的小插曲。他介绍说,在期货公司做了一年半的研究分析工作后,自认为水平见长的他去了一家私募公司。“那时有点愣头青,无知且胆大。到那家私募公司还在试用期时,经常自我感觉对行情的判断很准确,就去找公司老总(一位实战高手)要资金做交易,记得这位前辈很平和地说再等一等。”据余永俊回忆,那时的他心想着上班有很多杂事要处理,很浪费时间,不如专心做交易。几天后,按捺不住心情的他怀揣着仅有的2万元离开了公司,在家独自做起了交易。后来的结果,其实不用说也能知道,他被市场打得鼻青脸肿、一塌糊涂,三四个月之后就彻底爆仓了。


“回顾这段交易经历,归结起来其实失败在于心态和自我控制上,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正常人也会完全失控,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一个人由正常到完全失控的可怕过程。”余永俊解释说,会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心态出了问题——急于求成,不仅在之前的工作、生活中有,而且交易过程中一样会体现出来。此外,他也很少意识到生活与交易平衡的重要性,仅有的2万元投入期货交易,而且全职在家交易,两者必然严重失衡。同时,对期货实际交易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控制力和所持心态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所以在长期交易中必然问题百出。
期货投资很像木桶原理,结果是看最短、最有缺陷的那块板。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突破了对价格与事物原有的认知,对后来重新回到期货公司从事投研工作有很大益处。

认清并确定发展方向


就像余永俊讲的那样,期货分析师未来的发展应该会分成两个方向:传统的卖方角色和新增的买方角色。分析师自身定位时可能需要结合目前的形式,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确定方向。


“传统的卖方式分析师,可能对分析研究以外的其他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买方式的分析师,可能需要对研究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余永俊表示,分析研究工作的创新,一方面,可能需要分析师在日常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独立探索与客观严谨;另一方面,可能需要深入产业链,打下扎实全面的产业信息知识基础。然而,对于高级分析师的评判,需要具备对相关品种产业有较深的认识,对品种价格的波动有独立客观的看法。同时,应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或观点,在相应行业研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并对品种的推广宣传有积极的贡献。


一直以来,期货公司的很多优秀分析师都选择去私募类公司发展,也有一部分去了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除了目前大部分期货公司在分析师成长体系制度建立方面尚不成熟、优秀分析师在这类期货公司的发展容易遇到瓶颈外,还与期货公司薪酬整体水平以及激励机制有关。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期货公司的分析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但薪酬水平与私募类公司和其他金融行业类似岗位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对于这一现象,未来应该还是难以避免的,但随着期货公司资管等新业务的发展以及对分析师成长路径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完善,局面应该会有很大改变。”余永俊表示,类似于券商与基金,很早之前都是券商的研究分析人员外流到基金等买方机构,随着券商内部研究员成长体系制度的完善,现在局面已经完全不同。


和其他多数分析师一样,余永俊有时也会考虑这些问题。他说:“未来我应该还会坚持发展期货投研这一职业。在我的眼里,期货研究与投资是一体的,投资是分析研究的延续。”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