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麦新年新高可期 慎防期价大幅下挫(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0日 08:40  格林期货

  3、通胀预期

  近日,越南和印度两国经济政策部门先后发出了通胀警告,据估计,两国在近几个季度都将面临6%以上的通胀率。正如大多数通胀经历一样,消费物价上涨的引爆点都是粮食和食品价格;对此前景,越南已宣布将基准利率从7%提高至8%,并停止了贷款补贴,而印度央行也已发布加息甚至提高准备率的明确信号。

  随着经济从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复苏,率先进入涨价程序的却是水、电、煤气等生活必需品,由此人们自然联想到生活必需品的另一类——粮食,对其价格当然会有更高的预期。

  近期越南及印度发生严重通胀更是助长了国内的通胀预期。但是中国在大宗粮食小麦、玉米、籼稻均已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即使中国和世界经济步入全面复苏,引发较为严重的通胀,但相信中国在粮食领域能够形成有力的控制。

  (二)收购政策的变化

  1、明年的托市收购价上调可能性较小

  就当前的国内小麦市场制度而言,国家对外实行进口小麦配额制度,对内则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竞价交易拍卖政策,以期掌控粮源,调控国内市场。

  小麦已经连续四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较为严重的通胀预期,2010年的收购价格继续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2、2009年托市小麦收购价格高企及顺价销售政策

  2009年托市小麦收购价格普通较高,预计政府将按照顺价销售的方法来组织新麦投放,限制了小麦现货市场交易价格。

  但是,2009年小麦质量较差可能会导致顺价的愿望不一定达成,从而相对抬高2010年或其他年份小麦交易价格。

  (三)强筋小麦供需等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

  目前缺乏2003年以来的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需求的统计数据。实质上,对于强麦的炒做的主要依据是普通小麦的各种因素,当然,进口小麦的竞价拍卖价格与其有较强的相关性。据某些基层粮食收储单位负责人分析,虽然上报的优质强筋小麦数据产量和种植面积在增长,但实质却处于下降阶段。这种状况在2010年将有所变化。因为强麦引起了中粮的关注。

  河南是全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 2009年河南小麦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 占有全国约四分之一的产量, 这一产量超过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总和。 河南以豫北地区的小麦品质为高。 新乡地区优质小麦比例很高,约260万吨,80%都是优质小麦。因此豫北地区国家收储价一向偏高。 中粮很早就在新乡实施订单农业,以高价收购当地小麦。 2009年,中粮约50%的订单都没能兑现,种子公司和其他粮食加工企业抢单现象严重。

  2009年 12月18日,中粮在河南新乡投资7.74亿元的现代粮食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的新乡基地仓容38万吨,年中转量100万吨,日加工能力为2000吨。是中粮目前最大的小麦产业基地,两年之后,新乡市郊279亩的空地将成为中粮推进全产业链的第一个试点。中粮将在新乡基地脱离国家托市收购政策,发掘一个高价区,意在以更高的收购价格争夺粮源,进而抬高整个豫北地区小麦价格,脱离国家收储。因为当地小麦品质高,下游企业自然会愿意付出溢价。大的农业公司直接在产区布局物流和加工业,对于单纯的购销企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逼迫其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

  我们认为:

  1、目前的强麦期货,由于缺乏关于强麦的产量和需求的统计数据,价格发现功能受到影响。未被满足的需求好蕴藏着生意的机会。不论是郑州商品交易所,还是一些承微咨询或信息机构,或是政府部门,如果能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调查程序,能够定期公布,对于强麦期货功能的发挥,对于小麦等大宗粮食价格的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2、由于没有对优质强筋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从某种意义上讲,自2006年以来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质是对我国强筋小麦生产的一个打压。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实际缩小的情况下,中粮集团等各路小麦诸候在豫北安营扎寨,争夺粮源,可能会造成强麦价格的上扬,寻找自己的独立行情。有强麦贸易商预计,在国外进口小麦销售完毕后,郑商所优质强盘小麦的价格还将上涨。

  3、加工企业的需求

  制粉企业作为小麦的最大用粮单位,是小麦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了解,我国每年小麦产量中的70%用于制造面粉,制粉企业小麦采购、加工和面粉销售情况都将对小麦的价格产生影响。目前,河南、山东、河北的面粉产量排在全国前三位,总量占到全国面粉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制粉企业需求变化对影响小麦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强麦来说,制粉企业对国内强筋小麦的需求变化以及优质小麦的进口情况也应加强研究。

  (四)2009/2010年小麦生产情况即天气对小麦的影响

  从小麦的生长周期来看,天气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将始终存在,其市场表现则是天气状况对小麦产量的预期。对于不同的生长阶段而言,小麦市场的炒作概念则有所不同。从历次市场炒作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其炒作时间窗口将出现于小麦返青期以及抽穗成熟期,这两个时间窗口应给予重视。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强麦应有自己的独立影响分析。

  (五)2010年小麦产量预测

  1、中国小麦预测

  据农业部11月12日发布的信息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已完成计划的96.2%,冬小麦面积比上年略增,播种质量普遍提高。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全国秋冬种粮食作物面积比上年增加390多万亩,其中冬小麦面积比上年略增。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小麦的自身特性来看,小麦本身属于需求弹性很低的品种,市场本身的需求量在一定时间段内并不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左右市场的因素主要在于供给的变化,而需求量对麦价影响较小,所以,我们对供求态势的分析也着重于对产量的关注。

  从国内小麦市场的静态供需状况来看,在经历了今年年初的特大旱情后,我国小麦又喜获丰收,首次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夏粮连续6年增产,“六连增”的丰收格局强化了我国粮食安全,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此背景下,国内麦价难以出现暴涨局面。

  2、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预测

  全球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上调,达到了八年来的最高水平。据分析机构F.O. Licht在2009年俄罗斯粮食会议上表示,未来一年内全球小麦种植面积可能减少2%到3%,大麦种植面积可能减少10%。F.O. Licht公司称,根据他们的预测,2010/11年度(7月到次年6月)全球小麦种植面积将恢复到五年平均水平2.2亿公顷。F.O. Licht预计欧盟和中国的小麦种植面积将会保持稳定,而阿根廷和印度的种植面积将会提高。小麦供应庞大将制约农户的种植兴趣,尤其是北美地区的农户,因为本年度当地小麦价格下跌,北非国家的进口下降。由于美国小麦价格没有其它供应国的价格有竞争力,所以一些进口商已经不再从美国进口小麦。俄罗斯小麦可能继续抢占埃及市场,从而把美国和欧洲挤出埃及的小麦招标会。

  六、2010年行情展望

  我们认为强麦指数2277指日可待,而后将在2200上方高位震荡后再寻方向。

  (一)技术分析:强麦将进入新的价格区间

  2003年以来,强麦指数三次在2200以上,极有可能向上开辟一个新的价值区间。

  观察前面强麦指数图,可以说,自从实行小麦托市收购以来,小麦价格三年来都处于上行通道。如下图所示:A点----B点(最低点为1467,于2006年7月产生,B点,22492008年2月27日)上涨782点,期价翻了一番。从B点到C点,下跌363点,幅度达46%,接近上次上涨的50%。C点为第三浪(或反弹C浪),按783的1.382、1.5、1.618计算,理论升幅在2184,2277,2369。目前已经走近1.5。如上所述,则强麦市场存在持续牛市,在2200上方高位盘整后将再寻找方向。

  C点为第三浪(或反弹C浪)起点,按783的1.382、1.5、1.618计算,理论升幅在2184,2277,2369。目前已经走近1.5。如果能有效站稳2277,则2369应没有悬念。

  (二)普麦供应充足,强麦面临机会

  2010年普通小麦在世界和中国都面临充足的供应,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变小。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持续上涨的2008、2009年托市小麦收购底价限制了明年小麦的下跌空间,优质强麦的库存和需求变化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强麦的波动。CBOT小麦有上涨的动力,对于我国进口小麦有扼制作用,此外,美中贸易摩擦会加剧,也有可能进一步降低美国优质小麦的进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强麦价格的冲击。

  (三)资金充沛

  1、人民币升值预期没有减弱,国外游资进入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企稳回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升温,流入我国的外汇资金也稳中有升。央行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达190203亿元,较上月末新增2543亿元,达年内次高水平,仅次于9月份的4068亿元。我们需要关注每月的外汇占款情况,以判断游资情况。

  2、房地产和股市将是2010年的调控重点,调控将进一步引发资金流动,或许会流向农产品期货。

  3、强麦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中粮在新乡的投资意在以更高的收购价格争夺粮源,进而抬高整个豫北地区小麦价格,脱离国家收储。因此,强麦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因此,有可能会得到大资金的关注。

  最后,关于粮食产业格局,我们也有一些观点或疑问与大家交流,这对小麦的长期影响不可忽视:第一,大的农业公司直接在小麦产区布局物流和加工业,对于单纯的购销企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将逼迫其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或逐渐没落;第二,最低小麦收购主体将会多元化,收购主体的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数量将缩小,这将有助于促进小麦期价的稳定;第三,对于小麦托市收购的量是否应当进一步下调?给市场留下一定的自由度,给小麦产业链保留一点自由竞争的能力?

  格林期货研发培训中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