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扼住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喉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 08:55  证券日报

  ——专访北京风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重

  马重,美籍华人,金融风险管理与系统专家,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主导研发衍生品实时风险管理系统的高级人才之一。

  1986年自费赴美国芝加哥留学,1990年获芝加哥DePaul大学计算机通讯硕士,同年加入美国SDC公司,参与首个用于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的实时风险分析与监控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1998年-2000年作为项目经理负责公司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合作的对有关系统的更新换代工作。2001年加入美国R. J. O’BRIEN公司,任高级系统分析师。2007年1月正式回国创办北京风软技术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证券日报》:您在美国生活工作了逾20年,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请问是什么促使您做出回国创业决定的?

  马重: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曾经考虑过是否可以把我当时所在公司开发的世界上第一套衍生品交易实时风险管理系统引进到国内,几经联系发现当时国内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相差太远。一位交易所的领导告诉我,你们的系统听起来太先进了,国内没有五年十年恐怕根本不会走到那一步。

  2004年中航油事件爆发,国内对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同年,国家银监会也出台了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银行都要有衍生品风险管理系统才能开展衍生品交易,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国内在这一领域一直空白,又并非所有机构都有巨资可以进口,这使我又一次萌发了回国之心。

  2006年年中时我给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写了封信,谈到引进国外风险管理技术的想法,他立即批示有关部门与我联系,于是我就正式认真着手回国创业的事了。此后我又比较幸运地遇到了后来的两个合作伙伴,大家对此事都很有兴趣,一拍即合,公司于2007年头正式开始运转。

  《证券日报》:您个人及公司在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方面有什么经历与成功经验?

  马重:我是1990年获得计算机通讯硕士的,毕业后即加入了美国SDC公司,参与开发全球第一个衍生品交易实时风险监控系统。公司虽然只有30来人,却集中了一批世界顶尖的风险专家、交易员、程序员,其开发的产品被美林证券商、ING巴林银行、美洲银行、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等二十余家国际著名大银行、衍生品交易所、经纪公司所采用。那段时间让我掌握了全套技术和所有细节。从程序员、测试员到产品总监,参与了整个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以及多家金融机构风控系统的验证、安装、测试及支持服务,并作为项目经理主持了公司与国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合作项目。可以说这个走在世界金融风险研发前沿的小公司给我提供了机缘,这种机会非常难得,否则中国人通常很难进入这一行业的核心领域。

  我们现在开发的系统,就是在这一已被市场证明过的系统的基础上,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崭新的风险模型,根据市场需要完全重新开发而成。目前已有三个适用于不同用户的系列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其它新产品也在研发当中,有几家海内外的企业正在与我们洽谈技术合作。

  刚过去的11月中旬,我们参加了芝加哥国际期货期权博览会,这是全球衍生品行业规模最大的年度聚会,也是该博览展会24年历史上第一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展现高科技的金融风险管理产品。我们的出现在会上引起了注意,不少人到公司展台了解情况,寻求合作机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