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远离实体财富的衍生工具将失去市场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5日 01: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雷曼兄弟倒闭,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大通被迫转型,美国投资银行时代结束了。

  事实上,投资银行时代结束不仅仅指这些大投行的消失,还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创新体系的终结。

  投资银行的本源性业务是证券承销业务和证券经纪业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都是以证券承销业务起家。美国的美林公司、嘉信证券,日本的野村证券,中国绝大部分本土证券公司大多数从证券经纪业务起步。上个世纪60年代伊始,美国的中产阶级崛起,使美林等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主的投资银行迅速崛起。共同基金和债券业务的兴起,也为所罗门兄弟、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交易主导型券商提供了黄金发展机遇。1980年代,欧美的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开始崛起;199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纳斯达克(NASDAQ)为主体的互联网泡沫、投资银行的风险投资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等买方业务开始崛起……可见,投资银行的每一次发展都源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极大地推动了财富的增长。到2002年,美国的投资银行发现,新的上市承销业务已经不多了。随着经济的成熟,并购咨询业务机会也越来越少。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后,资产管理业务也很难获得高额回报,而且在低利率的背景下,可参与的债券业务也没什么利润可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才粉墨登场。

  不可否认,投资银行大规模地放大资本杠杆,交叉持有这些次按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完全脱离投资银行的本源性业务,也脱离经济发展的需求,纯粹沦为华尔街攫取财富的工具。

  显然,即使次按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结束后,华尔街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还有多大的存在价值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即使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需要证券承销、并购咨询、证券经纪和资产管理,这些业务也会被其他金融机构、咨询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瓜分,而投资银行的业务角色不但会回归上述本源业务,而且其金融产品结构、资本杠杆倍数、业务风险控制、股权结构,监管框架都将重构。

  金融监管、金融稳定和金融国有化

  此次金融风暴彻底暴露了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漏洞。早在2008年初,次按危机的第二阶段,美联储等机构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协助贝尔斯登的收购;在雷曼濒临倒闭时又企图组织金融机构收购雷曼,结果却发现亏损面远远超出众多金融机构所能承受的范围。

  事实上,多年来华尔街发展起来的大量柜台交易债券和衍生金融产品完全游离于美国证交会、美联储等机构的监管范围之外,各投资银行的资本杠杆也完全由其自行掌握,并没有纳入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范畴。美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早已在过去十多年的混业经营趋势中,深度参与了投资银行业务,美国花旗集团在次按危机中损失远远大于那些倒闭的投资银行。欧洲的全能银行资本杠杠也早已直接或间接地突破了巴塞尔协议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个别欧洲银行加上表外业务,资本杠杆已经在50倍以上……

  次按危机彻底暴露了西方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如何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危机过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各国政府都出台了空前的救市措施。除了各国央行联手降低利率之外,各国政府和央行还利用向商业银行短期融资担保、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等方式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甚至直接出资收购金融机构股权。截至2008年10月份,美国政府计划累计出资已经近9000亿美元、英国政府出资6914亿美元、德国6810亿美元、法国4910亿美元、西班牙1362亿美元、荷兰2724亿美元、奥地利1140亿美元。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