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标签强化余额宝和传统金融的对立;余额宝们或因加强监管而陷入“平庸”。
王海涛
因为具有互联网基因,余额宝一出生便风华正茂似的,呈现了挑战性姿态。
挑战者必然会遇到阻力甚至打击。到去年年底,余额宝“圈”了2500亿,让合作方天弘基金一跃成为国内最大基金。现在,是4000亿了。4000亿相对于银行存款来说,还是毛毛雨。但是,这势头足以让银行家们焦虑。
对于余额宝这种东西,银行的态度,首先瞧不上、看不起;然后是认为“这东西我也能做”。目前一些银行已经推出类似余额宝的产品。与此同时,舆论上也开始出现不利于余额宝的声音,把余额宝看成“吸血鬼”和“寄生虫”。这种指责,足以让一家公司“颤抖”。
余额宝遭“非致命”阻击
遭到同类产品阻击和负面舆论围剿,这是余额宝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既然是挑战者,就必然遭到被挑战者的还击,若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挑战未必一定代表“正义”,被挑战者未必一定代表“非正义”,由市场评判即可。
余额宝在设计之初,绝非为了追求“正义”,也不是为了挑战谁而出生,只是其在市场上碰巧触碰到了银行的“霸权”和固定利率的“霸权”,使得这个被互联网公司包装了的基金产品,一下子被赋予了挑战银行甚至是挑战现有金融体系的形象。
现在,当“吸血鬼”和“寄生虫”标签出现,强化了余额宝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对立。站在对立面的金融巨头,开始行动了。表面上看,它们的行动,是推出类余额宝产品。但无论是被称为吸血鬼,还是以同类产品被贴身紧逼,这对余额宝而言都不是致命的。
银行开始“自我革命”
截至目前,包括工行、中行、交行、平安、招行以及民生银行在内,都推出了“类余额宝”产品。银行推出此类产品,或是无奈之举,一方面,不能无视余额宝做大,一方面,银行自己推出这样的产品,不方便高调宣传——否则就等于催促自己的储户变换存款方式。被革命与自我革命都是痛苦的,两害相权取其轻,银行开始了自我革命。但是这种被迫的、勉强的创新,与挑战者相比,往往会显得遮遮掩掩,犹犹豫豫。
这样的行动,不足以让余额宝害怕。即便是被贴上“吸血鬼”的标签,余额宝或许可以一笑置之。
那么,余额宝真的无所畏惧吗?非也。能够扼住余额宝咽喉的,不是市场竞争,不是被质疑冲击经济安全,而是政策风险。
金融的主管部门,管不了互联网企业,但是,互联网企业要做金融,必须与金融企业合作。政策很有可能通过影响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金融企业,而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到新政策的考量之中。
货币基金面临“严管”
有报道说,近期证监会[微博]召集货币基金规模居前的十余家基金公司一把手开会,专门提示风险问题。证监会[微博]可能下发关于货币基金风险提示的文件,货币基金有可能迎来最严格的一次监管规定。
如今,由于与互联网联姻,货币基金规模突然暴增,在这样状况下,监管部门提示风险当然在情理之中。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讲,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且从安全的角度加强监管,顺理成章,无可厚非。
如何提高安全性?无外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增加风险准备金,一是降低收益率。这两个手段,前者会影响扩张,后者会影响客户积极性。余额宝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陷入“平庸”。
政策的安全要求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想要创新,就可能增加风险。二者的平衡,全靠政策。政策的保守属性,注定让余额宝接下来面临更大的挑战。
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但是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让互联网的这场颠覆注定不会那么容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