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四面楚歌忙自购 祸起银行理财高收益

2013年06月28日 09:01  金陵晚报 

  金证券记者管伟

  距离银行间6月30日的考核大限越来越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是日渐走高。《金证券》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各家银行31天到半年之间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达到了6.5%以上。近日,更有传闻表示,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直奔9%,达到货基正常收益的3倍多。市场上图利资金纷纷抛出货基购买银行理财。

  一边是银行“财大气粗”的抢生意,一边是机构大资金抛弃,而一边又遭遇了散户不计成本的赎回,货币基金四面楚歌。

  机构猛抛货基投理财

  近日,有传闻曝出,平安资管曝险资全线赎回,货基固收部找钱总动员。

  传闻称,平安资管已赎回了所有货币基金,用来做回购或是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基本能达9%以上,是货基收益率3倍。而6月中旬开始,所有保险公司都加入到赎回货币基金的行列,有些公司赎回比例高达八成。

  虽然昨天平安资管否认清仓货基,解释险企赎回货币基金纯属正常套利。然而,资本的逐利性让平安资管的澄清显得有些苍白。

  一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类人士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全有这个可能。

  他透露,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趋高,许多公司的货币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不过,货币基金具体的规模要等到6月30日才能见分晓。

  市民不计成本赎基金

  在银行“财大气粗”地推出高收益理财时,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很难抵挡这样的诱惑。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6月20日左右,南京各家银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达到了6.5%。许多银行甚至已不再满足于发行短期的理财过此难关,而是发行长达半年、一年左右的理财,收益率7%、8%、9%,越来越高。

  《金证券》记者在新街口一家银行看到,这里叫号机上已经叫到300多个号,银行里人头攒动,全是买理财的。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有的银行甚至中午取消固定用餐时间,改为轮流用餐。银行的大堂经理为了节约时间,甚至先要辅导客户填写所需要购买的理财单据。一些非购买理财的客户,需要办理其他业务时,因为人手不够,银行保安甚至披挂上阵,协助客户去ATM机办理。

  一位购买36万银行理财的张大妈告诉《金证券》记者,她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半年期收益达到7.2%,30万元起步。张大妈赎回了手里19万多的基金,全部买入银行理财产品。

  基金惊慌失措忙自购

  遭遇机构和基民的一致猛抛后,货币基金慌忙自救。

  6月26日,易方达、汇添富、光大保德信、长信等基金公司均发布通知,对旗下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基金进行不同程度的申购。

  在上述4家基金公司中,申购金额最大的为长信基金[微博]。根据公告,长信基金拟于2013年6月28日起一个月内,通过代销渠道运用固有资金投资长信利息收益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B级份额,申购费率为0,申购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5亿元。

  资料显示,长信利息收益开放式基金成立于2004年3月19日,分为A级(即同一持有人持有的份额小于500万份)和B级(同一持有人持有的份额超过500万份)两级,截至3月末其份额分别为17.95亿份和90.85亿份。

  长信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公司自购,是防止基金的净值有太大的波动,从而对持有人造成损失。

  不过,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基金公司通常会对旗下的股票基金或债券基金进行自购,而对旗下货币基金进行自购则极为罕见。

  “在机构和散户的大面积赎回的当口,如果不用自有资金进行申购,货币基金很有可能造成亏损。”该人士表示,尽管货币基金没有保证说一定不能亏损,但是谁也不希望成为第一只亏损的货基。他预测,在出现实际亏损前,公司会想尽办法解决流动性问题,因此自购货币基金的公司仍将增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疆鄯善发生暴力恐怖袭击致24人遇害
  • 体育李娜返温网32强 国足10-15年达亚洲领先
  • 娱乐曝梦鸽要求律师为李天一做未涉强奸辩护
  • 财经刘志军曾与发改委冲突:高铁标准瞒天过海
  • 科技Windows 8.1公共预览版开放下载
  • 博客在美国合法举办婚礼的华裔同性恋(图)
  • 读书缺乏自知:老蒋的半吊子思想解析
  • 教育人大晒女神同济晒汉子抢生源(图) 状元
  • 育儿父亲抛玩女儿失手致其死亡获刑1年半
  • 姚树洁:国人为啥犯有移民焦躁症
  • 叶檀:6月钱荒三大启示
  • 张捷:本次流动性危机是金融战争
  • 郭世邦:盘活存量可能只是美好愿望
  • 童大焕:房价会不会像股市一泻千里
  • 苏鑫:失败的商人要怪自己
  • 钮文新:钱炒钱是央行杰作
  • 孙立坚:靠什么才能解决中国式钱荒
  • 姚树洁:李克强为稳增长被迫当奶妈
  • 张明:钱荒问题的三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