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基金经理的摇篮:北大居首 复旦清华紧随

2013年01月20日 23:49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

  掌握公众2.9万亿元公募资产的基金经理都曾在哪里上大学?

  这一话题有点类似于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七位总统、十多位副总统、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毕业于哈佛;另外有五位总统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于耶鲁。

  那么,中国手握重金的公募基金经理们也有趋同的教育背景吗?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根据公开披露信息的409位基金经理的教育背景统计,在现任基金经理中,按累计人次计算,有335位基金经理在75所中国大学(含港澳台)里完成了总计391人次的高等教育。(编者注:假如一个人在A校读本科,在B校读硕士,则这一人给A校和B校各贡献1人次)。

  其中北京大学数量最多,有51人次,其次是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是42人次和38人次。

  从总排名上看,基金经理们的“出身”确实有一定的趋同特征,按现任基金经理算,上述三所高校培养的基金经理数占到了总数的三成。

  若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教育阶段分别统计,现任基金经理就读过的本科院校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前三名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博士则是清华大学第一,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并列第二。

  高校到底给基金经理们带来了怎样的东西?基金经理们又对上过的大学有着怎样的回味?《投资者报》采访了五位曾在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就读过的基金经理。

  三高校培养三成基金经理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都“盛产”总统和诺贝尔奖得主一样,每一类人才都往往扎堆存在。

  其中的原因除了大学的科研实力外,每个大学在不同领域还会有一些别样的东西,比如校园氛围,比如在某一行业积淀的深度和人脉,还比如说传统、地域等。

  有人认为,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两个学校均强调人的创造性,并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人文修养,使得许多年轻人在通识教育中打下了日后成功的基础。

  对公募基金行业而言,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非资本。数据也表明,这是一个精英最为密集的行业之一。

  统计显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这六所名校培养出的基金经理总计达196人次,占样本的五成。其中超过三成人次(131人次)更是集中在前三所学校中。

  紧随这六所高校之后的六所高校依次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微博]、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业内俗称“五道口”),这十二所教育机构输出的基金经理共计266人次,占到有效统计样本的七成。

  18%曾留学海外

  在统计的409位基金经理中,18%的人(74人)有海外留学背景,比如国联安的黄欣、长盛的吴达、国投瑞银的徐玮哲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长信的薛天、南方的蒋朋宸、广发的潘永华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宝盈的王茹远、华夏的李广云、浙商的将培正曾在英国华威大学深造。另外,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诸多海外高校也均有中国公募基金经理的身影。

  在采访中,记者特意就统计的结果问及采访对象,他们普遍认为这一统计结果比较能反映真实情况,但涉及个别院校时,也有基金经理表示,统计结果与其个人感受有偏差。比如一位基金经理称,“五道口”应能进入前五名。

  需要说明的是,现任公募基金经理共823位,但由于信息的复杂性,这些基金经理们的教育背景信息披露得并不充分。《投资者报》记者经过多方搜集,最终拿到的有效样本数是409。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完善这一数据库,当新的数据统计显示出新的结果时,我们将继续报告给读者。

  前三甲风格各异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北大可谓是当前公募基金业的“黄埔军校”。在有统计的409位基金经理中,51位曾就读未名湖畔。

  清华大学输出的基金经理略少于复旦大学,为38人次。相比北大盛产商界精英,清华的校友在政界的地位更为受人瞩目,比如胡锦涛、习近平、朱镕基、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均为清华校友。

  虽然只隔着一条街,但清华和北大却泾渭分明。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清科集团CEO倪正东[微博]曾在对比这两所大学创业者的特点时说:“头脑风暴我们比不过北大,但上战场肯定是清华厉害。技术很强、产品很好,就是离客户太远,这是清华帮的弱点;而不专注则是北大创业者常犯的错误。”

  “在北大读金融时,导师是曹凤岐[微博]教授。他视野开阔,参与《证券法》的起草,最早提出产权制度改革等,深受其感染。”在清华时最大的感触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或骑自行车在校园里慢行,或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十分淡泊名利,比如说他最敬佩的自己曾经学习的机械系的老院士柳百成先生。

  素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大学共培养基金经理42人次,仅次于北大。据统计,自1952年以来,复旦(含原上海医学院)培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53人,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

  论及复旦大学的文化,有人说其受海派文化影响较大,相比北大、清华,显得更内敛、更注重细节。

  复旦大学无疑是上海滩人才的主要输出者之一,这在公募基金行业体现得非常明显。《投资者报》统计显示,出自复旦的42位基金经理中,其中35位在上海当地基金公司任职,占比83%。

  清华务实、北大不羁、复旦内敛。正如一位毕业于北大的基金经理所言,这些特质都是独立人格的重要元素,也是投资最为倚重的。

  招人看重理工医等专业人才

  与北大、清华、复旦的“名门”背景相比,一些在某一领域有特别优势的工科高校,也为公募基金行业贡献了不少人才。

  在资本圈里,理工科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理工科在投资领域的重要性,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奖章(Medallion)基金的管理者詹姆斯?西蒙斯所组建的投研和交易团队。据称,其旗下200名员工中近二分之一都是数学、物理学、统计学、语音识别等领域的专家,相比而言,其雇佣的金融学博士数量只是个位数。

  在中国,理、工、医科的人才也备受基金公司青睐。目前,基金经理的成长轨迹大多为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都表示,在招聘研究员时,更喜欢理工科和医药类专业背景的人。

  谈到文理科知识背景对投资决策的不同作用,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冯刚的观点是:“文科生投资容易上手,理科生研究深,文理背景全面更好。”

  虽然每家基金公司对研究员的招聘门槛不尽相同,但现在行业的最低学历都是硕士,在现任总共823位基金经理中,679位拥有硕士学位,102位拿到博士学位,本科生只有42位,专科生2位。

  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基金经理大多从业经历较长,比如交银全球自然资源基金经理郑伟辉,他只有专科学历,但其自1977年起就投身于施罗德投资管理(香港)公司,有35年基金从业经验;中邮核心优势基金经理邓立新也是专科学历,但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其有23年证券从业经历。

  “我们公司目前招生对学历有要求,最低学历是硕士,而且主要是名校毕业生,最起码是‘985’、‘211’院校。学历高肯定是加分项,但并不是全部,学生的学科结构以及个人品质我们也都是非常看重的。”北京一家分管投研的基金高管称。

  统计显示,综合类大学中,像清华大学的机械、数学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的材料科学、工业设计专业,天津大学的材料科学,浙江大学的生命科学、生物物理专业等均为公募基金行业贡献了不少基金经理。

  虽然大多数基金经理在本科阶段就处于名校,但本科在二流甚至三流大学,后进入名校读硕士,尤其是进入一些专业倾向明显的高校的人,也是有机会成为基金经理的。

  比如博时裕祥分级的陈芳菲本科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但后来取得了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的硕士学位。此外类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以及中国医科大学等也均输出过基金经理。

  本科毕业于东北一家工科院校,后来在北大经济系读硕士的一位基金经理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工科培养了我严谨踏实的学风,到北大经济系后,因为班里同学大多是文科,感触最深的是文科生心里比较理想化的东西更多。”

  然而,除了大学带来的专业知识以及逻辑训练外,大多数受访基金经理也认为,精神层面或认识层面的东西更加重要。

  “大学没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东西,只是让自己更自信一些,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如果考一个一般的大学,对自己的要求会低一些。”一位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北大的基金经理在一番沉思之后,如此回答。

  而另一位毕业于北大的基金经理则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独立思考。

  “由于有机会与很多行业的权威交流,他们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没有绝对的权威,他们也有很多无奈,并对很多事情不确定,这极大改变了人最初对经验、对所谓权威的崇拜,由此感觉到,没有金科玉律,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不断深化见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美方涉钓鱼岛言论罔顾事实不分是非
  • 体育切尔西2-1阿森纳 曼联93分钟丢球平热刺
  • 娱乐黄奕被曝19日洛杉矶医院产女 老公起底
  • 财经铁路职工晒出工资单:计划十年收入翻番
  • 科技朝鲜旅游可携带手机并能使用3G网络
  • 博客安倍为何突然要给习近平写亲笔信
  • 读书博物馆出证据:教材张作霖照片没错
  • 教育考试重点课后讲:老师课外收费传真经
  • 育儿北京去年新生儿22万预计幼升小很惨烈
  • 叶檀:个人境外直投是人民币大考
  • 李伟民:抢票软件与公平无关
  • 倪金节:中国经济三大新趋势
  • 郑风田:菜价上涨10问
  • 张化桥:中国企业的并购和恶梦
  • 聂庆平:正确理解影子银行推动金融创新
  • 成思危: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的关系
  • 陈九霖:新加坡经验不适合中国学习
  • 徐一睿:民富时代何以到来
  • 陈永昌:中国改革急需破解三大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