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小芬
新华基金(微博)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高管及所有基金经理于8月1日至8月9日期间通过直销方式集中申购了旗下或本人所管理的基金份额,所申购基金的持有期限不少于1年。
而在此前,在监管层树起“把持有人利益和基金公司利益捆绑”的大旗下,众多基金公司已掀起申请募集发起式基金的高潮。同样是将基金管理人和持有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对投资者而言何种方式更给力?
发起式基金要债不要股
近年来,公募基金股东、管理者、持有人利益不统一,管理者往往迫于股东压力急功近利向规模看齐而忽视持有人利益。一直以来,无论基金业绩如何,基金管理费都照收不误,基金公司“旱涝保收”饱受诟病。而发起式基金可以将投资者利益与基金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截至目前,已有10家公司提交了15只发起式基金募集申请。然而仔细看这15只产品,除新基金公司申报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及华夏的5只行业指数型基金外,多数都为低风险产品,如债券基金、短期理财产品基金等。“债券型为主说明投资是很困难的事情,拿自己的钱都很谨慎。”业内人士表示。
对此,基金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设立发起式基金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发起式基金将投资者和基金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对基民来说,这个捆绑其实是希望在权益类产品方面,但事实却是,基金公司全面回避了此类产品。发起式基金似乎有点避重就轻了。
近两、三年来投资者对基金业绩极为不满,这种不满主要是集中在权益类产品方面。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873只基金合计亏损额达到5004亿元。其中开放式偏股型基金是亏损“重灾区”,亏损总额为4669.2亿元,占基金总亏损额的93.3%。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投资者而言,发起式基金这种基金公司跟基民的捆绑,更多的是希望在权益类产品方面,而不是在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方面。
新华基金经理自购权益类产品
近年来,基金公司自购日益普遍,帮助新基金冲规模的目的性更为明确,对基民投资的参考意义越来越淡。然而在基金公司的自购中,还有一种基金公司就是对自家基金公司的强项产品进行大幅申购。以新华基金为例,早在去年11月,新华基金就曾出资3000万坚定自购旗下新华优选成长基金。
不同于发起式基金的“保守”,新华基金公告显示,公司高管及基金经理合计购买了旗下或本人所管理的基金金额高达65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基金自购的老基金全部是权益类基金。新华基金认为,随着股价的进一步调整和政策累计效用的不断显现,以及通胀的进一步回落,预计市场在三季度下半段和四季度相对会有较好表现。
Wind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被自购的基金共有347只,收益最高的为华夏大盘(1168.46%),最低的为上投摩根亚太优势(-49.40%),其中219只基金收益为正,约占六成。更为重要的是,跟同类型基金同期业绩相比,自购基金超越平均水平的并不在少数。一些从业经历较长的基金公司员工表示,在当前市场低迷的背景下,认购基金往往在日后都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选择自购旗下或本人所管理的基金,新华基金高管及基金经理自然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过去三年间,在可比的59家基金公司中,新华基金以75.67%的净值增长率位居行业第一。过去一年,新华基金以-15.55%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在60家基金公司中位居第二。另据wind数据,截至2012年二季度末,新华基金整体规模较去年底的62.72亿份增加12.17亿份,达74.89亿份;如果剔除新发基金因素,该公司实现了近10亿份的净申购。
对此,有理财专家提醒,基金公司推出的发起式基金也需要进行仔细挑选,而对于基金公司针对自身强项自购的老基金则值得重点关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