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危局:老鼠仓管理混乱 产品同质化人才流失(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8日 00:14  中国经济周刊

  自1998年第一只封闭式基金成立至今,公募基金走过了12个年头。但目前,尚在公募基金阵营打拼的第一代基金经理已屈指可数。

  老人走了,新人怎么样呢?万得资讯数据显示,目前内地在任的507位基金经理,担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岗位年限为2.5年,很多基金经理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

  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不足1年的占到基金经理总数的近3成,其中有30位是2010年新上任的,而从业经验在10年以上的,还不足1%。

  从统计数据来看,不论在牛市中还是熊市中,从业经验匮乏的基金经理,其业绩表现自然值得忧虑。在安邦咨询分析师陈业看来,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至少要经过几轮市场调整的经历,这样下来,10年左右才能有把握对数百亿的资金进行稳健的操作。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80后”在作过短暂的研究之后便被委以重任,成为一只数百亿规模基金的掌控者。

  “就资产管理行业而言,投资知识和经验都积累在个人的身上,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很长时间,付出很大代价。既然拿散户的钱锻炼了基金经理,就应该把基金经理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都留在公募基金,继续为散户服务。因此,就应该形成一个制度,让优秀的人才愿意长久做下去,把基金业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一位私募基金的负责人表示。

  当人们还在担心缺乏经验的年轻人能否胜任基金经理时,又一个棘手的现象出现了,一个基金经理跳槽走了,还可以找人代替,如果是公司老总呢?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进入今年,很多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投资总监也开始频繁出走。根据各基金公司公告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家基金公司的13名高管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近期更有上海和深圳两家重量级基金公司CEO传出即将离职的消息。

  “与基金经理的跳槽相比,CEO的离职是最难的,除了股东变化的原因外,创业激情消退和对行业发展丧失信心是主要原因,因为他们跳槽的选择余地是很小的,所以做出决定也更难。”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分析。

  “基金业是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基金公司没有庞大的不动产或者机器设备,在整个公司的架构中,是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员工努力创造了价值,尤其是处于业务核心部分的投资管理人员。但在基金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是看不到‘人’这个重要因素的,但这却是基金公司最不容忽视的‘无形资产’。没有了优秀的人才,这个行业会成为沙滩上的楼阁,再漂亮也要坍塌的。”上述基金业人士称。

  “老鼠仓”的破坏力

  1年前的突击行动,把景顺长城基金和长城基金两家基金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基金业疑似“老鼠仓”案浮出水面。1年后,证监会通报了当初这起“老鼠仓”案件的结果。

  涉案的3位基金经理中,涂强、刘海两位基金经理被处以罚款和市场禁入;而长城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韩刚,则被证监会将涉嫌犯罪的证据材料移送至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最终处罚仍在等待。

  业界一致认为,韩刚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无疑开创了监管部门对于基金业“老鼠仓”案处罚手段的先河。

  时间回到2009年8月,A股市场上演了一波大幅度的调整,深圳证监局也展开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检查行动。意料之外的现行检查,却演变成了一场“捕鼠”行动。

  在当时,深圳证监局表示,此次突击行动只是例行检查。然而,例行检查的结果却在基金业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带走基金经理的笔记本、抓到基金经理老鼠仓“现行”的消息,也被坊间描述得绘声绘色,且被演绎成了多个版本。直到基金公司公布了对基金经理的调整公告时,原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凃强与长城基金公司刘海、韩刚三人才陡然间暴露于镁光灯下。

  之后,深圳证监局在去年11月初正式表态,涂强、韩刚、刘海涉嫌利用非公开信息买卖股票,涉嫌账户金额从几十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深圳证监局启动稽查提前介入程序,随后正式立案稽查。

  截至目前,基金业因涉嫌“老鼠仓”而被曝光的基金经理已达6人,与此前原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原南方基金经理王黎敏、原融通基金经理张野所受到处罚不同的是,此次将有基金经理被追究刑事责任。而且,相对于涂强、刘海为所操控账户获利37.94万元、13.47万元的事实,其分别被处以200万元与50万元的罚款,与监管部门通常处以违法所得一倍的罚款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追究韩刚的刑事责任,明显加大了对“老鼠仓”的震慑力。从现实角度来说,粗糙简单的内幕交易会减少,但隐秘交易还会有,并不能完全杜绝整个行业的“老鼠仓”现象。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对此次处罚有另一番理解。他指出,此次“老鼠仓”处罚事件在于告诫所有的基金从业人员,要按契约规定,主要方向放在做好蓝筹股的价值挖掘工作上,追求稳健、长期的投资。

  “精英团队”也靠“天”吃饭

  在投资者眼中,基金公司都以专家理财的名头,占据着金融业“皇冠上的明珠”的位置。但市场诸多风险的重重叠加以及基金体制的困扰,也使得基金经理的专家水平大打折扣。

  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日,某记者给相识的基金经理打电话,问点位;对方说:你取笑我,坚决不说!记者疑问:你是基金经理啊!对方答:我不是,我只是看电脑的!

  虽然是个笑话,但从中可以看到,在众多不确定因素笼罩下的股市上,即使号称“目光如炬”的基金经理,在黑暗中也同样迷失。

  一位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士称,目前基金业机制的先天缺陷导致其某种程度上和市场中大散户的水平一样,也会常常步入靠“天”吃饭的困境。

  近日,记者在参加某券商的策略报告会上,与几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不期而遇。众基金经理已然失去了在公众场合口若悬河的能力,纷纷张口彼此讨教关于市场的看法。几轮询问过后,基金经理达成了一致:即“看不懂”。

  随后,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对工作的“抱怨”上来,“也不知道基民怎么找到我的邮箱和电话,说的话真难听。”某基金经理说。这马上引来几位基金经理的共鸣,有基金经理甚至笑言,这样下去,基金经理也成为“风险行业”。

  虽然私下的场合上,基金经理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迷茫,但是在公开场合,近期看多的声音已经明显增加,一些券商和基金都会告知投资者,现在的市场已经有吸引力。

  虽然偏乐观的声音在增加,但是有多少是来自内心,却无法衡量,而基金的操作手法还是透露了其方向感的缺失。

  国泰基金经理崔海峰曾经说过:基金经理就是个靠天吃饭的农夫,他的解释是:基金经理的投资从本质上来说离不开大的环境,在大牛市下再笨的基金经理也能赚钱,再大熊市下再聪明的基金经理也要亏钱。这个就跟农夫一样,再有个性、再有技巧的农夫,同样也离不开气候环境。

  基金规模超常规增长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资产管理公司通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投资业绩、做好客户服务上,基金的发行通常不需要“兴师动众”,不会那么看重首发规模,只需达到成立条件即可。

  但在国内,这两年基金的首发进入了比拼规模的怪圈,大家热衷于创造一个个规模奇迹。截至2005年底,中国市场上有52家基金公司,基金总规模仅为4797亿元。但是,从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国内基金业总规模却从8000亿达到3.3万亿,一年之内增长3倍多。如今,基金规模已经接近4万亿。

  一家国内大型基金公司的营销总监曾在解释基金公司“拼首发”现象时说,国内基金发行仍采取审批制度,新基金批文是稀缺资源,一旦拥有,必然充分利用。比规模更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道理很简单,基金公司是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的,规模跟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基金规模的超常规增长,原本是基金公司引以为傲的资本,现在却正成为他们发展中的桎梏。基金公司的人才储备开始 “捉襟见肘”,发行费用成倍增加,基金公司之间恶性竞争频频出现。更重要的是,在发行高峰期蜂拥进入的基金投资人,随着市场的调整,开始咀嚼亏损的苦涩,开始走向对基金公司的极端不信任。

  投资者们的信任危机以及他们的情绪传染,成为今天横亘在基金公司面前的鸿沟,也许需要多年才能熨平。

  有评论人士指出,今天基金面临的困境,正是这两年盲目扩张的恶果,“如果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甚至就此断送中国基金业也并非危言耸听。”

  事实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据天相投资的最新数据,今年6月份新成立的3只基金仅仅募集了近16亿元,首发规模平均仅为5.4亿元。在2007年,基金市场逾9成的投资人为散户。伴随着新基金首发规模逐渐下降及投资者的热情不高,基金动员各机构、员工开始自购,导致新开户数有限、基金户均认购额不断上升的现象。近期成立的一只规模近20亿的股票型基金,其户均认购金额高达13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