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天津打造基金的大本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 13:25 《国际融资》

  ● 专访天津融洽会组委会秘书长

  去年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引进200支国外中小基金,与中国企业进行了深度的“资本对接”和亲密的“资本约会”,为中小企业融资打造了崭新的平台。转眼间,今年又迎来了第二届融洽会,在此之际,《国际融资》杂志记者专程采访了天津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组委会秘书长陈宗胜先生,他总结了首届融洽会的成果和经验,对天津倾心打造中国基金大本营充满信心

  -《国际融资》记者 李路阳 齐芳

  记者:很多人想知道首届融洽会以来,资本快速约会后项目融资成果如何。请详谈一下好吗?

  陈宗胜: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恐怕是很多国内外的业界人士都非常关注和关心的问题,究竟融洽会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觉得有必要首先探讨一下“究竟怎么评价融洽会的成果”。融洽会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安排。比较而言,通常过去我们国内开这样的会追求的是签约的家数、签约的金额、签约的总量、签约的地区数等等,以此来衡量会议的成果。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一定意义?我觉得是有一定意义的。在我们过去的这种会议里,的确可以用签约的企业数和签约的金额来反映一次会议的成功与否。但是,从过去若干年的成效来说,大家都清楚,这个签约的结果要全部归功于某一次会议,往往有一些不是那么的真实(即使删除一些的确不真实的),因为有好多签约都是预先谈判好了,然后拿到会议上签约,甚至是已经签约了而又再拿到会议上签一遍。事实上,真正通过会议谈判来达到签约的不是特别多,也不可能特别多。因为在会议上只是一二次接触,而大量的接触需要在会议之后进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会议最初所设计的目的,也就是说最终实现资本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结合。所以说,主要用签约率衡量一次会议的成功与否是不科学的。

  国外的情况恰恰不是是这样,国外在安排会议的时候不追求在会议上签约多少企业、签约多少金额,他们实事求是,知道会议上不可能产生很多签约。因此,我们的融洽会就借鉴了国外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对会议本身我们并不追求签约多少,我们追求资本供给方和资本需求方进行了多少接触。我们确信只要双方接触的多,就一定会促进签约率的提高。所以,我们的重点是通过大会推动企业互相认识、了解。所以,我们倡导“资本对接”——相互交换名片、相互联系;在双方有进一步谈判的意向后双方进行“资本约会”,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私下里一对一地进行接触,不再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但是经过资本对接和资本约会的深度谈判,即便是深度谈判,我想很多人也不会通过这一次看文件、看材料就决定投资,马上签约了。所以,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大量的签约和合同实际上是在会后。

  我们融洽会的会议设计是,会后有关各方如果通报我们,我们就帮着服务;如果不通报我们也不好去进行干预。这实际就像是谈恋爱一样,约会之后他们就私下进行了,到最后达成一个签约或其他的实际效果时,我们可能大多数都是不知道的。我们当然愿意知道,但是谈判双方往往有商业秘密,另外可能不愿意向我们支付提供服务的费用,节约公司成本。从我们会议本身来讲,他们不愿意交服务费用,我们也不会在意。因此,真正的交易我们就让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自己去完成了。我想,我们需要以一个全新的标准来衡量融洽会的成果,而不是简单的用会前会上签了多少约来测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