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宏观调控喘口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08:04 基金观察

  文:边风炜

  春节后,拜读了金岩石先生《股市牛转熊和货币政策调整》一文,与其中关于市场状态见解所见略同,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之前一直希望4800点不被击穿,而在击穿后开始阶段性看淡市场。

  新基金开闸不改调整趋势

  借金先生的一段文字与大家分享,“中国股市推动指数走向的主力是机构投资人,特别是最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公募基金。沪指4800~5000点是关键心理价位,因为那是情绪驱动型机构的‘跳板’。这个‘跳板’一被踏翻,市场情绪会发生逆转,好比军心一朝涣散,再聚则需时日。……从资金流和信息流两条主线看,是国内货币紧缩和突降的暴风雪切断了情绪驱动的资金流,国际次贷危机切断了牛市情绪的信息流。……如果没有新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相反方向进入市场,本轮‘慢熊’确实有可能形成。”

  近期管理层不断的开闸新基金和理财产品,让许多投资者感到政策做多的信号越来越明显。事实上,新基金发行只是解决股市资金断流的因素之一——“基金发行关闸”。“蓝筹结群增发”、“货币政策收紧”这两个诱空因素的市场效应依然会在现在或未来显现。而且,从新基金发行救市效果看,也已远不如去年下半年。

  管理层对股市的政策往往是逆势。比如,过去几年在牛市趋势明显的情况下不断出台货币紧缩和调控政策,致使短期政策不起作用,常出现管理层出台加息或准备金上调的消息后股市大涨的情况。这说明,一旦趋势形成后,要扭转往往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现在的政策似乎与之前正好相反,在调整趋势形成后似乎开始不断干预,导致投资者难以操作。我们认为,从目前已出现的调整级别和供求关系看,调整趋势已形成,政策在短期内只能缓解调整空间,但无形中会加长调整时间。

  变“紧缩”为“收而不紧”

  要真正化解上述不利因素,只有将投资者的预期改变,也就是要把现在大家最担心的企业业绩下滑,和今年“大小非解禁”可能出现的供求失衡的预期反转。这恐怕需要管理层的大智慧和大决心了。

  我们建议,能否在外围环境恶化的同时及时更换货币政策,变“紧缩”为“收而不紧”;阶段性放弃加息和准备金率提高的措施,还市场以一定的流动性,解放内需的同时让一些大行业和企业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下“喘口气”,让企业能够实现盈利“软着陆”。最终让股市实现牛市“软着陆”。这样才能使市场人心不散,牛市继续。

  但在这些情况没有发生质变前,谨慎的操作原则仍应是目前首选,4800点之上会是不错的中期离场机会,然后持币静观政策变化,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到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