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外冷内热 紧缩政策激发PE做多热情(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20:06 财时网-财经时报
另一个令PE们兴奋的数字是:自2006年起,在美国市场上PE的融资额首次超过了该国IPO(首次公开募股)的1540亿美元,达到162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PE有可能是个超过股票市场增长的行当。 地方政府力推“产基” PE们用“野火春风”来形容他们所在的这个行业。尽管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自身的“准合法”状态——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国内注册的VC、PE有上千家,但只有两家取得了合法地位,其余的则不能打基金名称,处于“准基金状态”。 对此,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曹文炼认为,监管层对PE注册基金还在审慎考虑之中,而鉴于“某地”大量注册PE的现象,监管层已对该地直接注册基金全面叫停。 但这并没能阻止这场“基金革命的群众运动”。 PE们的做多热情仍然要首推A股的贡献,光彩49集团执行副董事长向宏认为:“这两年的股市热,让一群民营企业弟兄有钱了,产生了迫切的投资需求;而另一方面境外热钱涌入,也要寻找利润更高的投资机会。同时地方政府也正在成为推动这股热潮的中坚力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PE介绍说,近日他已接待了3批来北京申请“产业投资基金”的地方政府“游说团”,以期在紧缩政策下,为该地区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但现实的情况是,在中国产业基金制度环境还未形成的情况下,相关主管部门坚持“先立法再放行”的原则,正式获批在中国注册的产业基金少之又少。目前获批的中资产业基金仅有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一只,规模达200亿元人民币。另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介绍,备受关注的产业投资基金破题已经为时不远,几只已进入会签阶段的产业投资基金规模都在百亿元以上。 而大量未获批的产业投资基金则要绕过现有体制和法规的束缚和障碍,才能进行基金的实际运作,这在业内并不是秘密。 谢国忠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太少了,企业迫切需要PE为其提供融资和指导。中国有足够的资本剩余,这种剩余会在未来的20年里持续保持增长,在海外融资然后投资于中国,这一思路已经行不通了。 对于实际操作层面已经形成燎原之势的PE,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曹文炼用了一句颇富中国特色的评价:对于国内的PE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而监管要适度。 “土鳖PE”的春天 至少到现在为止,谈起PE这个话题,我们联想到的总是黑石、KKR或者凯雷,相比较血统纯正的外资PE,合资PE们的成功之作也经常跃入公众的视线。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及合资PE就曾把目光投向中国,潜行若干年之后终于在1999年至2001年间的IT泡沫中,成就了VC(约占PE总数的1/4)的名头。这之后,那些一夜成名的案例暴增,但本土PE们,则未能分享第一轮盛宴。 跨过政策上的樊篱,国内那些拥有投行、VC经验的资金管理人们,纷纷注册自己的创业投资企业,不过他们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自称为公司,甚至不能在证券公司开立账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