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储户变基民谨防三大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02: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Morningstar晨星(中国) 王蕊

  据报道,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9月19日发布的北京地区第三季度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投资选择基金占比首次超过储蓄。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低,选择愿意"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仅为14.5%,较上一季度降低1个百分点。调查同时显示,现阶段居民的储蓄动机以投资为主。

  在当前股票和基金高收益的诱导下,居民更倾向减少储蓄而转投基金。基金的优势在于集腋成裘、专家理财和分散风险,在监管层法规的指引下,基金的信息披露相对完善对于专业知识不多、投资经验不丰富的普通投资者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投资工具。之前的五年熊市中,投资者对基金较少问津,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不得不面临业绩越好,规模越小的困境。近两年牛气冲天的股市创造了历史上的“基金神话”,“投资基金”似乎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小投资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居民青睐基金投资,但基金理财的观念较为淡薄,因此选择基金时常常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持有基金的期限较短

  “低买高卖”未必把握准确

  仔细观察身边的基金投资者,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基金净值已经涨得很高了,是不是要下跌了,我是否应该赎回?”这种心态体现了很多国内基金持有人采取了类似于股票的“高抛低吸”的投资方法,特别是对待股票型基金,具有明显的短期色彩。

  其实,高抛低吸未必适合基金投资,特别是在牛市环境中,可能因为过早赎回而错过了不少的投资收益,同时还要搭上手续费。基金投资应该是一种长期行为,才能获得丰厚的收益。当然,对于投资百亿的基民,市场每日的波动可能会带来基金账面万元的损益。如果一段时期内基金净值持续阴跌,看着原本不错的“胜利果实”在逐步缩水,大部分投资者也许会如坐针毡。

  晨星认为,首先,短期内基金净值的涨跌并不构成我们赎回基金的原因。选择管理业绩优良的基金经理替我们打理钱财,避免个人因专业知识不足而择时失误,何乐而不为?其次,基金投资也需要择时,但并非投资者通过预测市场的涨跌而频繁买卖基金,而是树立合理的收益目标,同时设置止损点和止赢点。达到预期的投资目标及时兑现,无法承受20%的跌幅及时止损,保证组合稳步增值。

  基金投资期限较短

  折射

理财规划缺失

  与80年代后期美国家庭平均持有基金3到4年不同的是,国内居民投资基金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其原因不仅包括国内基民的投资年限偏短,还包括大多数投资者冲着基金的高收益奔去,并非为了实现家庭的理财规划。趁着牛市不投资,更待何时是多数投资者真实的心理写照。市场参与各方疯狂的“抢钱行动”加剧了股市和基金收益的波动。

  美国家庭通常有强烈的养老投资计划,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基金并长期持有,而国内家庭长期将钱存放于银行,对理财产品缺乏专业的认识,因此没有购买投资品种使资产保值增值的计划。此外,由于中美两国的养老金等保障体制不同,国内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保险来保障晚年的生活来源。晨星认为,为了有效抵御通货膨胀,第一步,每个家庭都应该规划长期的理财目标。第二步,将闲钱与日常的正常开支单立账户,分开管理,并将闲钱按照不同的目标合理规划;第三步,按照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如股票、保险、基金等投资品种。

  扎堆迹象明显

  风险抛在脑后

  国内投资者选择基金扎推的现象愈演愈烈,新基金、大比例分红后净值归一的基金、实施分拆的基金无疑例外都受到市场的热捧。基金公司明明知道“净值归一”的持续营销策略不利于投资者教育,无奈国内投资者偏好这一口,也只能投其所好,毕竟规模对基金公司而言意义重大。于是,无论是刚刚入市的基民,还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都青睐市场上最热、最有“钱”力的基金———股票型基金或积极配置型基金,而将类似于“5·30”的风险全然抛在脑后。

  晨星认为,树立风险意识是国内投资者理性对待基金风险的前提。购买基金不能人云亦云,只有自己才能为自身的投资负责。投资者应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相关报道:

     十一黄金周基民持基还是持币

     消息派股民变身基民

     仅三成基民构建基金组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