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精算使我撞上了去年最牛的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 03:0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张大伟制图 

  ⊙林敏

  我是1996年就踏入股市的老股民,虽然我的智商在股市中被公认是一流的,但多年熊市终使我的资金市值损失大半。可我不离不弃,终于迎来了2006年的大牛市。特别是一个朦胧粗浅的认识,竟使我撞上了2006年最牛的基金黑马———基金泰和

  那是在去年6、7月大盘调整后进入了8月,似乎选股有点难以把握。这时,有关投资购买基金的股评偶见网上。当时的我,仅仅认为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都是同属于主力机构(如嘉实增长与基金泰和,同属于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选股思路与操作手法大致相同,而且都是重仓持有绩优大蓝筹;而它们最大的不同点是市场表现:开基的价格与净值同步,而封基的价格远远低于净值。既然它们大致持有同样(种)股票,为什么不选择增长空间极大的封闭式基金呢?

  大政方针确定之后,遵照同样思路,我把所有封基的当前净值与价格列出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5亿元的小盘基金,近一、二年到期;一类是20~30亿元的大盘基金,一般是七、八年后到期;前者的折价率当时不到20%,后者的折价率大约平均为40%。于是我毅然决定在后者中间再精选一、二只封基,在我对十余只基金分析对比之后,认为基金泰和的折价率最高。如8月25日它的净值为1.45元而价格仅为0.84元,折价率是42%,相当于收益率就是73%[折价率=(净值-价格)/净值,收益率=(净值-价格)/价格],而且每10份基金单位派现1.30元,权益登记日就在8月31日。 这真是俯身就能拣到黄金啊!于是我动用了三分之二资金,在8月25日以0.83元购入12万股(除权后相当于0.70元/股);同时也买了一只快要到期的小盘基金隆元,作为对比参照。

  当我在班车上表述我的观点时,常常受到我的股民同事们的讥笑,先是“基金几厘几厘的涨,太慢了”,后来又说“几毛钱时没买,现在都快一元了,太高了”。而后来基金泰和涨得越来越快了,而且我发现成交量越来越大,盘中拉升非常轻松,而且常常出现连日的3%、5%的涨幅,而快到期的基金隆元相比之下由于折价率低些所以涨势有些逊色。而这段期间,有关封闭式基金必买的各种理由开始弥漫于市场———“封转开”、高分红、股指期货推出、创新型封基等等。于是10月中下旬,我陆续把基金隆元和其它股票都卖了,全部满仓基金泰和,而且定下一条原则:只要它持仓的绩优蓝筹股(招商银行、万科等)在涨,同时收益率还有20%的空间,就一路持有,决不再做波段操作。余下的日子,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观察泰和持股的涨跌与计算收益率。恰好在年末最后一天12月29日收盘后,它的净值为2.1697元而基价收在1.799元,收益率空间已缩小到20%(折价率为16.7%),这对于一个8年后才能“封转开”的基金而言,我认为已经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了,况且短短四个月,泰和涨幅已有1.5倍,是获利止盈的时候了。于是2007年元旦之后,我在1.80元附近全部卖出。

  事后权威机构统计,基金泰和在53只封闭式基金中2006年全年价格涨幅排行第一,全年涨幅为264%(从0.494~1.799元),我重仓介入的9月~12月涨幅为145%(从0.733~1.799元),而泰和这四个月的净值增长仅为40%(累计净值从2.0070~2.8247元)。同期的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大致也如此。

  这巨大的反差与丰硕的盈利,不仅使我“咸鱼翻身”,资产净值大幅增长,完成了四个月PK四年,而且赢得了同事们封予我的“精算师”、“封基王”的开心称号。

    相关新闻

    封基一周回顾:封基独立行情强劲爆发

    四重因素推动折价率回落 封基仍有上涨空间

    封基折价率创新低 平均折价率已降至16.8%

    更多精彩尽在新浪理财频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1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